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慕寅5月前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青年时期创作的五言古诗,描绘泰山雄伟磅礴景象,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远大抱负。以下从多方面深度解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或二十四年(736年),当时杜甫二十四五岁,正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他离开家乡,游历四方,饱览祖国壮丽山河,写下此诗,展现出青春活力与蓬勃朝气。 诗句解析 -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开篇设问,“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夫”字加强语气,流露出初见泰山的惊叹与期待。“齐鲁青未了”则从大处着笔,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跨越齐鲁两地,山色仍绵延不绝,给人宏大开阔之感。 -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钟”将大自然人格化,说它把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阴阳割昏晓”,“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写出泰山高耸入云,将山南山北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突出其雄伟高大。 -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写出山间层层云气层出不穷,使诗人心胸为之荡漾。“决眦”指睁大眼睛极力远望,生动刻画诗人专注凝望的神情,表现其对泰山的喜爱与沉醉。 -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意为终当、定要,表达决心与抱负。“凌绝顶”体现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一览众山小”化用《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既写泰山之高,又展现诗人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艺术特色 - 虚实结合:首联“齐鲁青未了”是虚写,从远处着眼,想象齐鲁大地的广阔;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实写,描绘眼前泰山的神奇秀丽与巍峨高大。虚实相生,让读者对泰山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 炼字精妙:“钟”“割”“荡胸”“决眦”等字词,精准生动地表现出泰山的独特风貌和诗人的情感变化,使诗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对泰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融入到对泰山景色的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情与豪迈。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反映出青年杜甫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地位与影响 《望岳》是杜甫早期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斗志。此诗意境开阔,格调高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文学史上占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诗圣的沉浮与不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雄浑的诗句,正是诗圣杜甫一生与大唐盛极而衰的写照。他出身书香门第,怀揣“致君尧舜上”的抱负,却在科举中屡屡碰壁。早年漫游时,他与李白、高适共度了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快意时光,那时的他,仍怀着“会当凌绝顶”的豪情。 然而,天宝年间的长安,已非贤才的沃土。杜甫的报国梦在现实的壁垒前一次次破碎。安史之乱的烽火,彻底击碎了大唐的繁华幻梦,也将他卷入了流离失所的洪流。尽管他忠心地投奔肃宗,却很快陷入政治漩涡,理想的火苗几近熄灭。 在逃难途中,杜甫亲眼目睹了时代的疮痍。他将笔触深入民间,用《三吏》《三别》这样“诗史”般的杰作,忠实记录了普通人的血泪与悲欢。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控诉,字字如刃,刺痛人心。 尽管自身遭遇了“幼子饿死”的刻骨之痛,他却发出了超越个人苦难的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祈愿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公元770年,五十九岁的杜甫在湘江一叶孤舟上走完了漂泊的一生。他如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历尽沧桑,却将个人的苦难升华为对家国天下的深沉悲悯,最终成就了其“诗圣”之名,光耀千古。#热点 #原创作品 #正能量 #作品ai生成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