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录:《竹石》(清·郑板桥)赏析 郑板桥的逆境哲学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现代人谈论逆商时,可曾想过,300年前有位画家早已用一幅画作给出了答案。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核心成员。他出身贫寒,仕途坎坷,却以竹石为精神寄托,在逆境中坚守初心。公元1743年秋,被罢官的郑燮在扬州画室中,面对冷雨中的墨竹,挥毫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题画诗《竹石图》。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竹石图》上,四竿修竹劲挺疏朗,竹叶疏密错落,融入草书笔意。图石以中锋勾勒棱角,开叉间显嶙峋质感。构图突破传统比例,石大于竹,凸显动态张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如金石迸裂,让人想起他在山东范县任上目睹的场景:乞丐在衙门前咬住渊古绳索,那种濒死者的执拗,正是他挥毫时的力度。“立根源在破岩中”的生存现场充满存在主义色彩。郑燮罢官后专寻峭壁写生,在黄山险峰发现岩缝中的竹根竟能分泌酸性物质溶解花岗岩。这种反向侵蚀的生存智慧,被他转化为艺术哲学——真正的根基诞生于与阻力的惨烈博弈。 “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创作过程本身即是修行。郑燮常用败笔土豪表现竹节疤痕,当同行炫耀金错刀技法时,他却在模拟风雨的鞭痕。那些被评论家诟病的破碎笔墨,实为生命韧性的视觉凭证。 终极境界在“任尔东西南北风”中达成。乾隆年间文字狱盛行,郑燮却在提拔中直抒“用以为天下之劳人”。他将竹枝的物理摆动转化为精神定力,如同他在达官显贵的宴席上公然嚼食狗肉,却为烧炭老翁的丧子痛哭三日。 这首题画诗完成了三重超越:他将花鸟画从装饰性提升到存在主义高度;把士大夫气节转化为庶民生存智慧;最终在僵化的科举文化中杀出条血路。当现代人说逆商时,他们测量的,正是郑板桥在300年前刻画的韧性指数。那些被命运撵进岩缝的生命,往往在破碎处生出最坚劲的根系。 #竹石 #郑板桥 #古诗词 #古诗词赏析#诗词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