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集】#醉翁亭记 #欧阳修 #古文#醉翁之意不在酒 #文言文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经典散文,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闻名,全文围绕醉翁亭的景色与宴饮之乐,展现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以下从背景、内容、特色、名句等方面为你简要介绍: 一、创作背景 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变法被贬为滁州知州,任职期间他常到滁州西南的醉翁亭游玩,借山水之乐排遣抑郁,同时写下此文,既描绘当地风光,也暗含“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二、核心内容与结构 1. 亭的位置与环境:开篇点明醉翁亭在滁州琅琊山,以“环滁皆山也”总起,继而写“林壑尤美”“水声潺潺”,勾勒出山水相映的清幽之景。 2. “醉翁”的由来:欧阳修自号“醉翁”,称“饮少辄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将饮酒之乐与山水之乐结合。 3. 宴饮与游人之乐:描写山中宴饮的场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以及宾客“起坐而喧哗”的热闹,体现“与民同乐”。 4. 四时之景与乐的升华:通过“野芳发而幽香(春),佳木秀而繁阴(夏),风霜高洁(秋),水落而石出(冬)”描绘四季之美,最终以“太守之乐其乐”点明主旨——以百姓之乐为乐。 三、艺术特色 - 语言灵动:大量使用“也”“而”等虚词,句式错落有致,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读来朗朗上口。 - 情景交融:山水之景与“醉翁”之乐融为一体,看似写醉,实则写乐,借景抒情,含蓄委婉。 - 以乐写怀:表面写游玩之乐,实则暗含被贬后仍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民生安乐的关注。 四、千古名句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借饮酒喻指心意另有寄托)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以简洁笔墨勾勒春夏之景)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点出“与民同乐”的深层情怀) #古文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古文观止》打卡Day168|丰乐亭记 读《丰乐亭记》,如见欧阳修以“丰乐亭”为媒抒“与民同乐”之情,字里行间满是对滁州“山清水秀、民风安闲”的喜爱,对宋初“休养生息、四海升平”的赞颂,更有对“珍惜太平、共享安乐”的期许,道尽宋代士人“心怀黎民、寄情山水”的襟怀,以及对“国泰民安、官民和乐”的政治理想。 ✅ 开篇破题:以“寻泉建亭”立根基 文章以“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起笔,先叙任职滁州后寻得甘泉的经历,继而描绘泉上丰山耸立、幽谷深藏的景致,点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的心境。随后交代“疏泉凿石、辟地为亭,与滁人往游其间”的建亭缘起,既奠定全文“乐”的基调,又埋下“因泉而乐、因民而乐”的核心脉络,情景交融且自然亲切。 ✅ 中间析理:以“古今对照+情景印证”明本质 文中紧扣“丰乐”二字展开双重铺陈,深化“乐”的内涵:一是古今治乱对照——追忆五代时滁州为“用武之地”的战乱往事,反衬宋太祖平定后“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的太平景象,点出民众“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安乐源于“上之功德”;二是情景与民同乐印证——既写滁州“四时之景无不可爱”的自然之乐,又写“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的民俗之乐,展现官民同赏山水、共享丰年的和谐图景。在“历史回望”与“当下实景”的呼应中,直指“太平来之不易,丰乐源于国泰民安”的本质,逻辑流畅且暖意融融。 ✅ 结尾立论:以“宣德共乐”升主旨 文末以“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收束,点明建亭命名的深意——不仅是寄情山水,更在宣扬朝廷恩德,让民众知晓丰年之乐、安居之福源于太平时代。既呼应开篇“与滁人往游其间”的闲乐,又将个人游赏之乐升华为“官民共乐、感念太平”的家国情怀。结尾由记亭、绘景升华为对为官职责的阐释,既收束前文对山水、历史、民俗的铺陈,又将“山水之乐”转化为“以民为念、共享太平”的价值倡导,尽显士人忧乐与共、务实亲民的风骨,余韵悠长且意味深远。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古文观止》打卡Day184|喜雨亭记 读《喜雨亭记》,如见苏轼以“久旱得雨、万物复苏”为媒抒“与民同乐”之怀,字里行间满是对“为政者当忧民所忧、喜民所喜”的深刻洞见,对“顺应天时、共享丰年”的人生向往,更有对“天人相应、民生为本”的真挚感念,道尽宋代士人“心怀黎庶、寄情山水”的襟怀,以及对“以亭记事、以乐传情”的人生追求。 ✅ 开篇破题:以“名亭志喜”立根基 文章以“亭以雨名,志喜也”起笔,先借周公名书、汉武名年、叔孙名子的古例,铺垫“以事名物、以示不忘”的传统,继而转入自身“建亭恰逢甘霖”的幸事,抛出“因喜名亭、以记天恩民悦”的核心观点——君子之喜在民生安乐,非一己之欢所能替代,既交代亭子命名的缘起,又奠定全文明快真挚的基调,更埋下“忧民之忧、喜民之喜”的脉络,由古及今且引人共鸣。 ✅ 中间析理:以“旱雨对照”明本质 文中紧扣“喜雨之乐”展开多重铺陈,深化情感内涵:一是描摹久旱之忧——春遇麦雨兆丰年,却弥月不雨,百姓焦灼盼雨,凸显民生对雨水的依赖;二是铺叙得雨之喜——越三月连降甘霖,官吏庆于庭、商贾歌于市、农夫忭于野,忧者转喜、病者痊愈,恰与新亭落成相映成趣,彰显“雨润万物、人亭共乐”的盛况;三是辨析真乐之境——指出若无水无禾则饥荒滋生、乱象渐起,虽有亭亦无乐,阐明“乐在民生安、喜在天时顺”的本质。在“写旱忧、述雨喜、辨乐源”的系统阐释中,直指“为官之乐在利民,人生之喜在顺遂”的核心,情景交融且感染力强。 ✅ 结尾立论:以“歌雨明志”升主旨 文末以“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收束,继而溯源雨之功德归于太空,以“吾以名吾亭”点出“记亭”的核心意义——不仅是对甘霖普降的感念,更是对“务实利民、不慕虚华”的为政初心的坚守。既呼应开篇“以雨名亭、志喜不忘”的情怀,又将“得雨之喜”升华为“以民为本、乐享太平”的人生追求。结尾由个人记事延伸至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既收束前文对旱情、雨景、乐事的铺陈,又将“一己之亭”转化为“与民同乐”的精神象征,尽显士人心怀天下、寄情民生的风骨,余韵悠长且意味深远。
00:00 / 05: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1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菩璃。4天前
西江月·平山堂 [宋]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译文: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评析: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大明寺侧,乃欧阳文忠于庆历八年(1048年)知扬州时所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东坡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东坡和其恩师欧阳文忠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文忠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东坡为重遊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东坡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乐天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东坡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宋词 #苏轼#方言朗读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