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 苏轼〔宋〕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弘扬国学经典文化 #每天学习一点点 #传统文化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00:00 / 07: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
《古文观止》打卡Day187|放鹤亭记 读《放鹤亭记》,如见苏轼以“放鹤寄情、与隐同游”为媒抒“遁世归真”之怀,字里行间满是对“隐居之乐胜却南面之君”的深刻洞见,对“清远闲放、超然尘嚣”的人生向往,更有对“怀真守拙、不慕荣利”的真挚体悟,道尽宋代士人“寄情山水、坚守本志”的襟怀,以及对“以鹤比贤、以隐明道”的人生追求。 ✅ 开篇破题:以“筑亭缘起”立根基 文章以“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起笔,先铺陈云龙山人张君因水患迁址东山之麓的境遇,点出其登高得异境、筑亭放鹤的雅事,继而转入“鹤驯善飞、朝放暮归”的日常,抛出“以鹤名亭、以寄隐情”的核心观点——君子之乐在归真守拙,非帝王富贵所能替代,既交代放鹤亭建造的缘起,又奠定全文清逸旷达的基调,更埋下“由亭及鹤、由景及道”的脉络,由事入情且引人入胜。 ✅ 中间析理:以“雅俗对照”明本质 文中紧扣“隐居之乐”展开多重铺陈,深化内涵:一是描摹亭周之景——春夏草木际天、秋冬雪月一色,风雨晦明间俯仰百变,彰显自然之境的清旷;二是铺叙放鹤之趣——晨放鹤于西山之缺,鹤或立陂田、或翔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尽显清远闲放之态;三是辨析乐境之异——引卫懿公好鹤亡国、刘伶阮籍借酒全真的典故,对比君王之乐与隐士之乐,阐明“贪慕荣利则危、遁世归真则安”的本质。在“写佳景、述雅趣、辨乐境”的系统阐释中,直指“真乐在本心,非关外物盛衰”的核心,情景理交融且感染力强。 ✅ 结尾立论:以“放鹤明志”升主旨 文末以“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的招鹤之歌收束,点出“记亭”的核心意义——不仅是为放鹤亭作记,更是对“不慕权势、坚守清节”的人生智慧的倡导。既呼应开篇“筑亭放鹤”的缘起,又将“放鹤之乐”升华为“怀真守拙、超然尘俗”的人生坚守。结尾由亭鹤之趣延伸至处世哲学,既收束前文对佳景、雅趣、乐境的铺陈,又将“一亭一鹤之雅”转化为“归真守拙”的精神指引,尽显士人不慕荣利、寄情山水的风骨,余韵悠长且意味深远。
00:00 / 07: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李清照系列十九 写《武陵春》时,李清照已51岁,独自辗转在金华避难。春光依旧,但那双看春的眼睛,早已不是当年“常记溪亭日暮”的明亮。 四季照旧轮转——花照样开,梅照样香,海棠照样在春天绿肥红瘦。月亮也还是那轮月亮,该圆时圆,该缺时缺。可当年那个和她一起赏花、争论“此花不与群花比”的人,那个在归来堂和她赌书泼茶笑得直不起腰的人,永远不在了。 这大概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最残酷的版本。 所以当她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时,这八个字里压着国破、家亡、夫死、收藏散尽……太多太重的东西,重到一个曾经“九万里风鹏正举”的灵魂,也只能被压得弯下腰来,连开口的力气都没有,只剩下眼泪先一步涌出。 词的结尾最为绝妙:听说双溪春色尚好,也动过泛舟的念头,却只轻叹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把那份无形的、庞大的愁苦,变成了有重量的、连小船都承载不动的实体。这个“载不动”,比任何痛哭呐喊都更有力量。它告诉我们,有些伤痛,不是一场春光、一次散心能够化解的。经历了那么多,心境和当年完全不同了——如今的她,连那叶寻找快乐的轻舟,都再也登不上去了。 #读书分享 #李清照诗词 #古诗词的魅力 #武陵春春晚 #诗词爱好者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7: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2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26: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