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6
00:00 / 25: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25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7
#人生的意义 有感于这句话:“成绩不好可能只是一个孩子最小的缺点”,但是这个体系内,成绩不好可能是会成为一个孩子最大的伤害,不断被否定,带来的习得性无助,对于家长和孩子都是存在的。” 这是现代教育中最深刻的困境,“习得性无助”像一层挥之不去的迷雾,笼罩着孩子与家长双方。 对孩子而言,这种无助感是在无数次考试失利后形成的条件反射——“无论我怎么努力,结果都一样”。那张不及格的试卷,渐渐不再是知识掌握的反馈,而成了他自我认知的判决书:“我就是不行”。他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于是干脆放弃尝试,甚至在机会来临时也主动退缩。成绩这个“最小的缺点”,在反复的负面强化中,内化成了他整个人的失败宣言。 而家长的无助同样真实且沉重。他们最初或许也相信“成绩不是一切”,却眼看着孩子在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体系里逐渐失去自信、变得消沉。当他们试图鼓励、补习、施压都无济于事时,一种深刻的无力感便会袭来——既无法改变体系的规则,又无法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他们被困在心疼孩子与害怕孩子“掉队”的撕裂中,最终可能不自觉地成了体系压力的传导者,亲手将那个“最小的缺点”放大成了亲子关系中最尖锐的刺。 于是,孩子与家长共同陷入一个闭环的绝望:孩子的退缩印证了家长的焦虑,家长的焦虑又加深了孩子的无助。这个系统像一部精密的机器,不断地将多元的价值碾压成单一的分数,再将无法达标者判定为“失败者”,并让他们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 打破这个循环,需要的不仅是告诉孩子“你很棒”,更是要在分数之外,为他搭建一个能够反复体验“努力是有效的”、“我是有能力的”真实舞台。这或许是家长在这个体系下,所能做的最艰难也最伟大的抵抗——在巨大的压力下,依然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孩子内心那簇“我能行”的火苗,不让它被冰冷的分数彻底浇灭。这不仅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是在系统性的压力面前,一个家庭共同面对的关于爱与信念的课题。#教育困境#青少年心理健康 #爱的教育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5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8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