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兵不厌诈”的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原文中提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战争中使用欺诈手段是可以接受的,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胜利。 具体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迫使他们与楚国绝交。楚国因此撤掉对宋国的包围,转而与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晋文公重耳在公子时期曾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并承诺如果将来两国发生战争,他会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为了实现这个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追不舍。 晋国的兵力弱于楚国,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建议使用欺诈手段迷惑敌军。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了楚军的右翼,然后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结果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晋国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被称为城濮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晋国取胜后,与多个国家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成语“兵不厌诈”的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原文中提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战争中使用欺诈手段是可以接受的,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胜利。 具体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迫使他们与楚国绝交。楚国因此撤掉对宋国的包围,转而与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晋文公重耳在公子时期曾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并承诺如果将来两国发生战争,他会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为了实现这个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追不舍。 晋国的兵力弱于楚国,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建议使用欺诈手段迷惑敌军。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了楚军的右翼,然后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结果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晋国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被称为城濮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晋国取胜后,与多个国家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兵不厌诈”的原意是指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典故: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打算和楚军交战,他问狐偃如何取胜。狐偃说必须用欺诈的方法。晋文公又去问雍季,雍季说欺诈是违背道德的,我不知道怎么用欺诈取胜。晋文公说雍季的话没错,但我实在想不出比欺诈更好的方法了。 ●后来,晋文公采用了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回国后,他论功行赏,雍季的功劳却在狐偃之上。有人问晋文公为什么,他说:“雍季的话没错,但在战场上我们不能讲仁义,使用诈术是必要的。” “兵不厌诈”的同义词有:兵行诡道、出奇制胜。 使用场景造句: ●在商场上,兵不厌诈是常见的策略,只有善于运用才能取得竞争优势。 ●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因为敌人可能会兵不厌诈,采取意想不到的行动。 ●虽然我们应该诚实待人,但在某些情况下,兵不厌诈也是必要的。 注意点: ●“兵不厌诈”这个成语常用于军事、政治、商业等领域,形容在竞争或对抗中,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不拘泥于常规和道德准则。 ●在使用“兵不厌诈”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语气,避免给人留下不诚实、不道德的印象。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灵活性和策略性,而不是鼓励不择手段。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在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运用智慧和策略来取得成功。#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典故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8
00:00 / 0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59
嘉佳6天前
《礼记·士相见礼》是《礼记》中的一篇,详细记载了周代士人之间相互拜访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交往的严谨性,也反映了儒家对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以下是该篇的主要内容概要: 一、相见前的准备 介绍与约定: 士人初次相见需通过中间人(如“介”)传达意向,双方约定时间、地点,体现尊重与诚意。 若对方为尊长,需由弟子或仆人先行递上名帖(“谒”),表明身份和来意。 礼物(挚): 士人相见必须携带礼物,如雉(野鸡)、雁等,象征忠信与礼节。 礼物需符合身份,冬季用雉,夏季用干雉(腒),以示顺应时令。 二、相见时的礼仪 迎客与辞让: 主人需在大门外迎接,再三辞让后请客人入内,体现谦逊。 主客行走时需“揖让而升”,即相互拱手谦让后登堂。 授受礼物: 客人献礼时,主人需谦辞,最终恭敬接受,并表示日后答谢。 礼物交接需双手奉上,姿态端庄,体现对彼此的尊重。 交谈与姿态: 双方交谈需“言忠信,行笃敬”,内容以道德学问为主,避免轻浮之言。 坐姿端正,目光谦和,举止需符合“君子威仪”。 三、相见后的礼节 辞别与送客: 客人告辞时,主人需挽留后再送行,送至大门外,躬身致礼。 若客人为尊长,主人需送至更远之处,如“送于大门外再拜”。 回访与答谢: 主人需在次日回访客人,并归还礼物(“还挚”),表示礼尚往来。 若对方为尊长,可不必还挚,但需以其他方式表达敬意。 四、特殊情况的礼仪 不同身份相见: 士见大夫、国君时,礼仪更为严格,需依身份调整礼物和行为规范。 庶人见士人,需以“鹜”(家鸭)为礼,体现阶级差异。 丧期与疾病: 若处于丧期,士人可免去相见礼,或从简处理。 若一方有疾,可委托他人代行礼节,但需说明原因。 五、礼仪的核心精神 敬与诚:礼仪的核心在于内心恭敬与真诚,而非流于形式。 尊卑有序:通过礼仪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强调长幼、尊卑之别。 礼尚往来:相互回访与答谢体现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现代意义 《士相见礼》虽为古礼,但其蕴含的尊重、诚信与谦逊等价值观,对现代人际交往仍具有借鉴意义。它提醒人们在社交中注重礼节修养,促进社会和谐。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6: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厚道做人,精明做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孔子说的。“戚”就是悲伤的意思,说的是小人总是经常很忧郁 很悲伤。为什么小人老是不开心呢?因为小人总是为名利所绊,总是患得患失,总是想着算计别人还要防着夜半鬼叫门,心情自然不会太好。君子就不一样,君子总是心胸宽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做人做得坦坦荡荡。 微生高,又叫尾生高。成语“尾生抱柱”中的尾声说的就是他。有一次尾生约了一个女孩子在桥边相会,结果那女子却一直没来。这个时候天又下起了大雨,河水暴涨,眼看就要淹到尾生高了。但是他心想,既然约了就得等下去,怎么能够爽约呢?于是一直站在暴涨的河水中不走,为了防止被水冲走他就抱着一根柱子。 结果是,那女子始终没来,尾生高被淹死了。这样的人能算君子了吧?但孔子对他依然不满:“孰谓尾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这说的是一件小事,有人来跟这个尾生高借点醋,碰巧尾生高家里也没醋了,但是尾生高却 没有直说,而是跑到邻居家里借了点醋,给了那个朋友。孔子就觉得这样不耿直,有借花献佛的嫌疑。没醋,就说没醋,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何必要如此计较?因此,孔子认为尾生高“不耿直”,算不得君子。孔子还说过一类人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说有一些人,明明心里特别讨厌一个人,嘴上却不说,还跟人交朋友,左丘明很看不起这种人,我也看不起。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所谓君子不光是行为上助人为乐,友善亲和,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要“实在”,就算是为了借别人醋,或者跟别人交朋友这些看上去无害的事情,也绝对不能够虚伪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君子最忌讳的就是虚伪,伪的人 是怎么也坦撬腉盛宇不起来的。 因此,“君子坦荡荡”首先是不能欺骗,既不能欺骗别人,也不能欺骗自己。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同孔子什么叫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不明白,说:"不忧不惧就算君定子了吗?”孔子说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我审问自己的内心,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事情,有什么值得忧患恐惧的! 在孔子看来,一个君子绝不能做问心有愧的事情,只有问心无愧,才能坦坦荡荡。 #学习 #读书 #阅读分享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2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9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9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