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多少父母,正以爱之名,悄悄夺走孩子最宝贵的能力 不是我们不爱孩子,恰恰是太爱了——怕他受委屈、走弯路,才忍不住把所有风险都挡在外面,把所有琐事都揽到身上,却忘了孩子的成长,从来都需要自己亲身体验。 孩子的能力,都是在“试错”和“实践”里长出来的,而我们的过度操心,恰恰堵死了这条路。 你总盯他学习,比他还在乎分数——写作业站在旁边盯进度,错一道题就急着讲思路,考完试先翻成绩单。本来孩子对应用题、科学实验还有点好奇,被我们这么一催、一逼,学习就从“自己的事”变成了“爸妈的任务”。到最后,分数可能没涨多少,孩子的求知欲先磨没了,甚至开始厌学逃学。 你总插手他的社交,替他做决定——和同学吵架了,你立马找对方家长理论;他想和“成绩一般”的同学玩,你赶紧拦着。可社交里的摩擦、识人辨人的眼光,都是要自己练的:吵一次架才知道怎么沟通,选一次朋友才明白自己要什么。我们越包办,孩子越学不会怎么跟人打交道。 你总包办他的生活,不让他沾家务——衣服帮他洗,书包帮他收拾,连早餐都端到床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看着是疼孩子,实则是在剥夺他的“生存力”:他不知道怎么整理自己的东西,不会做一顿简单的饭,遇到点生活小事就手忙脚乱。等他住校、独立生活时,这些“没学会的本事”,都会变成他的绊脚石。 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就说过:“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过度干预的父母。”不是我们的爱错了,而是爱的方式跑偏了。那真正聪明的父母,该怎么做才能既给孩子爱,又不剥夺他的成长? 第一,把“替他做”换成“信他能”。试着把小事交给他:“今天的作业你自己规划时间,写完我们一起检查”“和同学有矛盾,先说说你的解决办法,需要帮忙再喊我们”。用一次次小事的成功,帮孩子建立“我能行”的信心,我们也能慢慢放下焦虑。 第二,把“指挥他”换成“陪他闯”。多问“你想怎么尝试”;孩子遇到难题时,陪他一起查资料、想办法;就算他选错了、做错了,也别骂他,而是说“咱们看看问题出在哪,下次怎么改进”。陪伴不是指挥,而是做他的“后盾”,不是“拐杖”。 第三,把“揪细节”换成“放小权”,试着把“自主权”还给他:让他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安排周末的时间,允许他做一些无伤大雅的“傻事”。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保护”,而是“试错的空间”——在试错里学会负责,在自主里长出底气。 #青春期 #家有初中生 #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4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