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07
00:00 / 1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
00:00 / 06: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7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人有第九识——谓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和庵摩罗识。庵摩罗识谓第九识也。 第九识是净识,阿赖耶识是种子识,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识是分别事识。 在我看来,第九识是纯粹的感知意识,剥脱而又包含其他的感知内容。它如静水,湛然不动。又如明镜,静照现前所有。 相对于前八识,它恒常不动。其他的识都流变生灭,就连第八识虽然你感觉不到它变,但它也如沧海桑田,潜移默化。唯第九识恒常不动。 第九识如虚空,虚空之内一切或快或慢,或隐或显的都在变化之中,唯虚空不动不转。第九识如虚空。 第八识如大地,前六识及第七识如大地长出或变现的东西。第九识如虚空,将它们包裹其中,又非离非即于它们。 前八识如大海,第九识如大海整体的映显功能。 人有第九识,去发现和体会你的第九识。在佛教经典中,第九识有很多异名,普提,涅槃,大心,佛身,妙明真心性净明体,等等。但我称它为净识。 在你染识不歇的运行中,发现和体会你的净识,那纯粹的感知,那真常,那普提,那涅槃大城,那妙明真心性净明体。能居于净识,不随染识从幻入幻,因幻而迷,即我所说“离生灭,守真常,不循业流转。” 善知识,发现和体会你的第九识。不,不,不是“你的”第九识,而是第九识的你——发现、体会第九识的你。 一念行者,合十#觉醒开悟 #修行修心 #灵性觉醒 #心灵疗愈 #一念行者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 人有八识:眼识,耳识 ,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它是永恒而不会消减的。 前五识:指的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对应的五种识,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它们负责对感官对象进行直接的感知。第六识:称为「意识」,主要功能是进行思维、分析和推理,是对前五识所感知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理解。第七识称为末那识,又名我执识,是自我意识的来源,与个体的自我认同、执着密切相关。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意为储藏识,是一切经验、行为(业力)种子的储存库。 转识成智: 第一阿赖耶识——大圆镜智(像清澈的镜子反映万物万象);第七末那识——平等性智(破除自我为中心);第六意识——妙观察智(洞察一切因缘);前五识——成所作智(如实地应对现实)。阿赖耶识,是唯识学的核心范畴,是根本识,是持身识能持种,自无始以来,阿赖耶识就含藏着净染万法种子,如果对万法从心而起,这一真理不明钌,就称为无明。 阿赖耶识具有以下特点:1、含藏种子;阿赖耶识是种子识,含藏着一切善恶业因种子,是未来一切果报的生因。 2、不生不灭;阿赖耶识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贯穿生死轮回相始终。 3、随熏成染;阿赖耶识会受外界的熏染而产生善恶种子。 4、异熟果报;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会成熟招致异熟果报,即六道轮回的果报。 阿赖耶识是“我”生命的根本,通过修行可以转识成智,就像念珠的线,把一颗颗的念珠串起来。 阿赖耶识把我们一期又一期、一阶段又一阶段的生命衔接起来,证得阿赖耶识的本来清净,从而解脱轮回。阿赖耶识就像大海一样,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会嫌弃、排斥。即使把肮脏的垃圾丢到大海,也不会污染大海的清洁。这就等于人在世间所造作的业力,尽管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要去受业报,但业报是有尽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业报的现象。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所执著的自我,以及无数起伏的生命旅程,皆不过是阿赖耶识的流动,显现,变幻,它既是幻梦之因,也是觉醒之路的入口,当我们开始观察这颗意识的海洋,而不是执着于海面上的波浪,我们或许就能感知到:一切法,从识起,一切法,归于识。宇宙间的所有现象,一切法,都无法脱离心识而独立存在,世界并不在外,而是你正在经历的识的过程。#修心修行 #佛学智慧 #觉醒开悟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23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00:00 / 08: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47: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若水6月前
【末那识】辞条 主语~末那识。 概念~[末那识]是大乘佛教用语,小乘佛教将其称为[意根]。“末那识”是六根中之第六根;八识中之第七识。 “末那”,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论>曰(大正31?19b)︰“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窥基《瑜伽论略纂》卷十三详作讫利瑟吒末那,当译作‘污染意’。旧译家译为‘阿陀那识’;新译家译为‘末那识’,而以阿陀那为第八执持识。此识在诸识的顺序上,排在第七位,故称之为第七识。(注:笔者认为窥基把【阿陀那识】译解为[污染意]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直接至使后人,把【未那识】误解成了[颠倒的,恶慧的,不能正知的,事理皆违的,错谬的]了。这一点影响非常恶劣,直接断掉了后人走向觉悟的【慧根】。其观点,不符合释迦法义之本怀。理应澄清之。) 逻辑~[末那识]与八识及六识的关系。首先,“末那识”依“阿赖耶识”为根;缘“阿赖耶识”见分为境。其次,“意识”依“末那识”为根;缘“法尘”为境。慧远《起信论义疏》卷上云(大正44?185c)︰“不觉心起者是第七识,而有其念者是染心。通而言之,皆是妄识。别而言之,不觉是其根本无明,染心是其业识, 乃至相续识。”《大乘义章》卷三(末)将阿陀那译为‘无解’,以为体是无明痴闇之心,随义傍翻而列无明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妄识、执识八名。其下又分八识为事识、妄识、真识三种。而以阿陀那为其中的妄识,并解释‘妄’义云(大正44?526b)。(注:笔者认为【无解】就是[非量]。不需要解,也无法去限量。这恰恰是<法华经>中【清净意根】之功德相。) 总结:末那识上承如来藏种子之[见分]为依止,下启意识之分别。但其本身并不分别。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其性质为[有覆无记]。《成唯识论》谓心、心所所依总有三种,分别是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第七识亦必有此三种。其次,就所缘而言,印度有四师之异说:一者,难陀以为第七识缘第八之自体分为我,缘其相应心所为我所。二者,火辨以为缘第八之见分为我,缘相分为我所。三者,安慧以为缘第八之现行为我,缘种子为我所。四者,护法以为缘第八之见分为我。《成唯识论》以护法之说为一家之正义,非难前三师之说。文曰(大正31?22a)(注:笔者认为,【差之毫厘】的始作俑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是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若水10月前
第七识就是末那识 众所周知:大乘佛法公认有【八个识】,其中第七识,名称较为复杂。即第七识,意根识,末那识。严格来说:第七意根识,是为了区别第六意识。根者为七,识者为六,二者本质不同,切不可混淆视听,同日而语。 《成唯識論》卷5:「第八名心,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緣藏識等恒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識,於六別境麁動間斷了別轉故。」 〔注:第八识如来藏种子“集成”为心。何以故?因其:[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末那识,名为【意根】。缘其藏识等〔因缘〕,其功能为“恒审思量”,并为异熟之[法~我]之“是名”也!〔注:此处“我”字,为泛我,法我,无自性之我。一句话:[常,乐,我,净]之我!指天指地之我!非世俗之人滥言的“我执”之我!〕其它的前六者,名为意识范畴。行者于第六意识的了别境中,分别取舍,或有或无,辗转生灭也!〔注:一期生命中,意识可暂时断灭,意根则不可间断。这是真假开悟的试金石!〕 《论》曰︰“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窥基《瑜伽论略纂》卷十三,译作讫利瑟吒末那,当译作‘污染意’。旧译家译为‘阿陀那识’;新译家译为‘末那识’,而以阿陀那为第八执持识。此识在诸识的顺序上,排在第七位,故称之为第七识。 〔注:从以上论据中,可以明确的认知:【阿陀那识】就是第七识。即第七“意根”识,旧译为〈阿陀那识〉,新译为末那识。名虽二译,根则唯一。即第七识意根。或称:第七意根识。犹如首都北京,北京首都,无二无别。 况且,《论》中明确的定义为:“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也就是说:末那识是【圣教】之言识。其中恒审思量的本质特色,远胜于其它识。 然而可惜的是,在窥基法师的[糅译]下,独创出一个【第七末那染污意】的观点,从此把古唯识宗理论,完全演变成了[转基因“识”品],误人子弟于千年之久。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彻底的澄清之。 西蜀·净然解析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
00:00 / 07: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3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2
00:00 / 04: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