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
00:00 / 05: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5
界诠法师:少林寺令更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佛门 我这一次去少林寺看看,因为少林寺在这个社会的人们,以及佛教当中,大家有种种非议。 我特意去,就是从99年去到现在,我想再去看看那里的情况。我还在那里住了两宿,住少林寺门口外面,没住在里面,住门口外面住了两宿。 我看了达摩洞啊!初祖庵啊!二祖庵啊!里面各各角落都去转了。这个很好,在转时没有遇到一个熟人,这比较如法,遇到熟人比较麻烦。 因为我了解到,永信法师我认识,他不在,好像去英国了哪个地方,正好我就转一转。 大家都认为说少林寺如何这般,有些是不得已。少林寺无形当中,它把武术传遍了全世界,你不能说它没有贡献,它贡献大着呐! 我看登封那个地方,充满了武术的气氛,武术学校到处都是,到处都看得见,一群一群、一波一波的人,这就是少林寺的贡献呐! 那么多人可以就业、有活可干,那么多小孩不读书,他上武校去,他也有能学一技之长啊!我看那小孩,小的是一点点大,他干嘛呢?托儿所。父母在外面打工不放心,就寄托在那个地方,没事就从早到晚——哈 哈哈 哈 哈哈…… 他有他的道理吧,每个人都有生存的办法。真的,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无量的福祉,这是少林寺的贡献。你不能说大家都关上门——阿弥陀佛……,那就是修行。 他在传播佛教啊!因为八十年代有少林寺的电影的放映,所以有那么多人好乐武术,少林寺也是那个时候给煮热了,是这样。 很多年轻人跑到那里去学武术,后来转入佛门,这样的人多得去多得去,都是因为这样。我说这就是一个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怎么不可以咧? 你比如说一些洋人,他对佛教不太感兴趣,他对武术感兴趣,慢慢他因为通过武术,出家人在那儿表演,他就进入佛门了,这就是贡献呐!这就是推动佛教的一种贡献。 不要一天到晚,人家一提释永信,如何如何这般这般,这个就比较偏激。我上一次讲菩提心,我说大乘佛教,完全是菩提心的修法。他在推动佛教,在维护佛教、利益众生,令更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佛门,那就是在推动佛法,应该这样去看待。 再说了,他也做了很多慈善的事情,办了很多孤儿院、养老院呐,给当地的就业带来那么多的福祉。我说那些人是没良心,吃佛教的,然后讲佛教的坏话,都是他们在炒作、在弄。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4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6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00:00 / 15: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9
界诠法师开示:福报、赚钱、修行、业障、心不安 每一个人有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不是他脑子不好用,也不是他生不逢时,我告诉你这就是福报。 福鼎有个居士,他就是福报大,我看他福报大的实在是挡不住,他原来建的房子是单独在那里,后来公路正好通过他那里,修过去绕著他那个房子圈一圈,那房子一圈都是他的店面。后来开发到资国寺那个方向,原来那个地方很荒芜的,现在那个地方是重点,他又发财了。那当时说买个地放在那里,那地方荒芜得很,谁在那地方买地啊,谁也想不到。开始很多人在火车站那个地方买地,买呀买呀买,他说那个地方要大开发,福鼎这个小地方嘛,火车站都是小站啊,几乎都是路过的车嘛,始发站很少,所以那个地方你想发财果然发不起来,那地皮也没炒起来。 这地方太小,资源太少,有钱的人互相嫉妒,没钱的人呢,又被有钱人看不起,很矛盾,你看见没有?一旦你有钱,互相嫉妒你、说你、坏你,你没钱,谁都瞧不起你,这世间真是很痛苦的,是不是这样?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有钱也不是,没钱也不是,当然我们要活在世间还是要有点钱,对不对?你没福报,我告诉你,你怎么弄弄不来钱的。 我以前有个学生还俗了,他脑子很好用,他做什么,什么不赚钱。他有天找我,说我这脑子这么好用,怎么就赚不来钱呢?我说你没福报。他说那怎么办呢?赶紧修福报。他买了两袋米送到庙里来,我说那临时修没那么快,经过我这么一说,他说没那么快,那我就不买了,我说你不买更没福报。这就是因果,过去世的因果。那个人脑子没什么好用,他长得也没什么好看,可钱就找他,他就是发财,你不信,身边的人你去想想看,很多人都这样,他就发财。可是你长得也可以啊,脑子也挺好用的,不发财——这就是福报不够。 我常常跟出家师父也讲,出家师父也要有福报,出家师父没有福报,他修行很难修的,叫无福难修慧,没有福报修智慧很难,为什么?他老起魔障,你不修行倒好,你一旦一修行,魔障多得很,生病、自己起障碍、住不下等等,那都是因为福报,福报的损减会导致你心不安——一个人心不安都跟福报有关系,莫名其妙自己起烦恼,我们通常说叫做业障、障碍,福报尽了,业障就现前,是这样。 你看有一些人非常的劳苦他才致富,有一些人他随便弄一下他就致富,他不一样,这就告诉说,布施的时候给人家东西,让人家千辛万苦才得到布施,那么你将来致富也要千辛万苦才能致富,你布施让人很容易得到,那么你将来致富也很容易就能够发财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9: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
00:00 / 5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界诠法师 :培福才能享福 结缘才有善缘 界诠法师 命运,每个人各不相同。世间人喜庆时,说很多好话,希望永保吉祥;新婚之夜,枕边放几个铜钱,希望确保一生富贵;新婚喝了交杯酒,希望白头偕老;堂中供奉了神灵,希望万事大吉。要知道,人要靠奋斗、学习、思考,与人为善的信念,通过改变不良恶习,才能改变命运。坚信,只靠外力是不够的,命运之理没什么玄机,那些神算者,假如能洞察预测的话,他们早就是天下大富的统治者。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力量,脱离困境的唯一方法是坚强的意志,不懈地努力。时时培福才能享福,处处结缘才能处处善缘。改变命运的是你自己。 对别人的索取,只会成为自己的落空;对别人的期许,会成为自己的失望;对别人的依赖,会成为自己的伤痛;对别人的试图占有,会成为自己的禁锢。相反,对别人的忍耐、给与、付出、同情,将会获得安宁、自由、宽恕。人的欲望想得到满足,孤独想得到陪伴,寂寞想得到温暖,但欲望无法填满,伴侣未必志同。温暖未必获得,只会更加无奈。人要改变自己是很难的,诸如情绪无法自控,决策不能以理智判断,个性顽固不化,习性难改,心胸狭隘,感情用事。这些都会使人败绩,如一点火苗却能烧万亩森林。我们生活在这些圈圈里,一个人若无智慧与福德,想过好日子,我不能说不可能,但那是很难、很艰苦的!
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1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以戒为基础,以净土为归宿。 《印光法师文钞》中云:“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 一、戒为基址:修行之始,德行之本。“戒”,作为佛教修行的基础,不仅是行为的规范,更是心灵的护持。在佛教的语境下,戒律涵盖了出家众的具足戒、比丘尼的八敬法,乃至在家居士的五戒十善等,它们如同明灯,照亮了修行之路,使行者能在纷扰的世间保持清醒与自律。 戒律的核心在于“止恶行善”,通过对外在行为的约束,逐渐内化为内心的清净与平和。它教导我们识别并远离贪、嗔、痴等烦恼的根源,培养慈悲、智慧与正念。正如佛陀所言:“以戒为师”,戒律不仅是佛法的根本,也是众生解脱的必由之路。在戒律的指引下,修行者得以净化身口意三业,为进一步的修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戒律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根据众生的根性与时机灵活施设的。它鼓励修行者根据自身条件,循序渐进地实践,直至达到无我、无执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戒律成为了一面镜子,让修行者时刻反观自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与心态。 二、净土为归宿:心灵的家园,解脱的彼岸。“净土”,作为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象征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理想世界。净土信仰,尤其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为无数修行者提供了心灵的寄托与希望。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苦难与无常的娑婆世界中,通过虔诚的念佛修行,我们可以往生净土,摆脱轮回之苦,获得永恒的安乐与智慧。 净土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向往与追求,更是一种内在的转化与升华。它鼓励修行者将心念专注于佛号之上,通过持续的念佛,培养正念与定力,净化心灵,直至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相应。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逐渐体验到内心的平和与喜悦,感受到来自净土的召唤与引领。净土法门,以其简单易行、普被三根的特点,成为了广大信众修行的重要门径。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普通信众,都可以通过净土法门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迈向解脱的彼岸。在净土信仰的照耀下,修行者不再畏惧生死轮回,而是满怀信心地迎接每一个当下,以一颗清净无染的心,迎接最终的光明与自由。 三、结语。“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这句话不仅是对佛教修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修行者最深切的期望与祝福。在戒律的规范下,我们学会了如何以正念与慈悲面对世界;在净土信仰的引领下,我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与解脱的方向。愿每一位修行者都能在这条充满智慧与慈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最终到达那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净土世界。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8: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8: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若水2周前
以下是对净然法师关于《维摩诘经》三大译本(支谦、鸠摩罗什、玄奘)核心差异的解析,结合佛学义理与历史背景进行分层阐述: 一、三大译本的背景与核心差异概览 支谦译本(三国吴) 核心特征:以“意”为枢纽,强调不二法门的清净意根本体。 在三百余字经文中“意”字出现十一次,指向《楞伽经》所述“净意心宗”,即意根超越有为心相的无为性。 净然法师认为此版最契释迦本怀,将戒律(奉律)归于“意根不二”,如《诸法无行经》云:“众生即菩提,菩提即众生”。 鸠摩罗什译本(后秦) 核心特征:以“心”代“意”,转向心相有为的如幻观。 将“意”译为“心”,强调“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持戒需观照心念如幻。 虽保留“不二”框架,但侧重“心净则佛土净”的实践,偏离支谦版意根无为的究竟义。 玄奘译本(唐) 核心特征:调和唯识与中观,提出法相唯识的调伏观。 保留“意”字(如“如汝意解”),但赋予其“意识分别”义,主张“虚妄分别之所变起”,需通过“善解调伏”对治。 融合《瑜伽师地论》思想,将戒律升华为“了知法性”的认知重构,与支谦“意根本净”形成根本分歧。 二、关键分歧点:“意”字的哲学内涵 译本核心概念思想体系持戒本质经证对比支谦本意根无为净意心宗(不二)意根本净即奉律“意”为《法华经》清净意根,即达摩“净意心宗”。罗什本心相有为性空如幻(般若)观心如幻名善持律“心净则佛土净”,戒相即幻化方便。玄奘本意识分别唯识转依(调伏)转识成智即善解调伏“虚妄分别之所变起”,需依唯识观转染成净。 深层冲突: 支谦的“意”是本体性的(如来藏清净意根),玄奘的“意”是认知性的(第六意识虚妄分别)。 净然法师指出:玄奘虽引入“意”字,却以“绳蛇之喻”将其纳入唯识体系,实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三、净然法师的判教立场:回归原典法义 批判玄奘译本的唯识倾向 玄奘将“罪性本空”转化为“法相唯识”,如经中问“此解脱性有染污不”,实以“识性虚妄”替代支谦“意根无染”。 此举将《维摩诘经》从“不二法门”降格为“对治法门”,背离“不断烦恼证菩提”的顿教精神。 强调禅宗心印与释迦本怀的契合 支谦译本中的“意”即《坛经》“心平何劳持戒”的根源,六祖“无相戒体”正承此脉。 净然法师呼吁回归“佛语心为宗,无门即法门”,认为唯有支谦本揭示的“意根不二”方是中国特色佛法的出路。 四、历史流变中的思想转折 从印度到中土的义理嬗变: 支谦本(印
00:00 / 05: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界诠法师:念佛是无上的法门 不要再有一点怀疑! 念佛法门是非常的殊胜,因为我们这些众生对参禅、学密、学教都不能行持,都不能去做。 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阿弥陀佛在十劫以前已经成就,在无量劫以前发的愿已经实现,已经往生到那里去的众生无量无边。如果你对这个法门再持怀疑,那你就是没有救了。念佛一天要念多少呢?没有一个定数,阿弥陀佛那里不是贸易公司,不做交易的。往生的条件,阿弥陀佛说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乃至一念都可以往生,只要至心信乐,发愿往生,具足信愿,只要一念都可以往生。这一念就是哪怕天塌下来也要往生。净土法门所讲的一心不乱和其他法门所讲的一心不乱不太一样。无论怎么样,我都要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心不要变,就是一心不乱。有些年轻人,别人问他修什么法门,他很不好意思的告诉人家说:我业障重,念念佛啦。要知道,念佛是无上的法门,上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他们都念佛求往生,很多祖师大德都求往生,你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个法门至上、至下都可以念,这体现了阿弥陀佛的普度众生的大慈悲愿力,“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就是这个愿力第一。念佛要欢欢喜喜的念,不要愁眉苦脸的念,但是心要悲悲切切的,知道这个世界苦啊,所以恳切祈请阿弥陀佛接引。念佛身心世界一切的妄想、挂碍都要放下,别想着儿孙了、存折了,就是为求生极乐世界而至诚念佛,赶紧求往生,见阿弥陀佛,悟无生法忍,乘愿再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包含了一切的道理。不要动摇,不要怀疑,至心的念,至心的发愿,每个人都可以去,乃至五逆十恶的众生都可以去,只要信愿具足,一定要好好的念,南无阿弥陀佛!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6: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1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4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