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2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2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6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黄藤:《子路》第五 学以致用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接着读《论语》。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联系上一则内容,我们就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主张。 读了“樊迟学稼”这一章,有人可能觉得孔子有所缺憾——似乎他只强调“仁义礼智信”这类抽象的道德理念,而对具体工作并不关心。 但在这一则中,孔子讲得非常清楚。 他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他特别重视《诗经》。于是他的儿子便开始学《诗》。 但孔子又说:即使你把《诗》三百篇背得滚瓜烂熟,如果让你处理政事却做不好,派你出使四方而不能独立应对,那么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古代外交极为重要。当时诸侯国众多,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处境,甚至存亡。因此,外交是至关重要的职责。 如果派你出使,承担外交重任,你却无法随机应变、妥善处理各类情况,不能像“唐雎不辱使命”那样,充分传达国君的主张、完成国家的托付——那背诵再多《诗经》,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史上不乏成功的外交案例,如“唐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等,都是典范。 孔子借此说明:一个人若只会背诵,却在现实中不能恰当处理事务、完成使命,那么所学不过虚文。 由此可见,孔子并非空谈理论,也不是只教学生做道德楷模。 他认为,一个人完善自身、深入学习之后,目标仍在于服务社会、改造现实。 在实践中,必须成为出色的人才,做到学以致用。 现代有一个学术概念叫“知识迁移”,而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品德迁移”或“人格迁移”。 也就是说,你所学、所悟、所提升的,最终要运用到实践中,落实到具体工作里,体现于为人类、为社会服务之中——并且要做得好、服务得好。 这才是儒家与《论语》所追求的境界。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在抖音重新读懂了当年课本 #高中文言文#文脉里的中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核心信息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至圣”。他开创私学,周游列国,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作品背景与注释 作品背景 选自《论语·先进》,记录孔子与四位弟子讨论“志向”的场景,展现儒家对治国理政、个人修养的不同追求。 关键注释 - 子路: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性格勇猛直率。 - 曾皙:名点,字皙,曾参之父,性格淡泊洒脱。 - 冉有:名求,字子有,擅长政事,尤重经济。 - 公西华:名赤,字子华,精通礼仪,善于外交。 - 率尔:轻率、不假思索的样子。 - 哂:微笑,此处含轻微不以为然之意。 - 莫春者:暮春时节,指农历三月。 - 舞雩:古代求雨的祭祀场所,此处指郊外祭天之处。 作品赏识 文章以“言志”为线索,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子路自信豪迈却略显鲁莽,冉有、公西华谦逊务实,曾皙则超然物外,向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闲适生活。孔子最终赞赏曾皙的志向,暗含其对超脱功利、顺应自然的人生境界的推崇,也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全文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对话间暗藏思想交锋,是《论语》中极具文学性的篇章。#原创作品 #涨知识 @简简单单
00:00 / 07: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