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1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34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一抔黄土:从历史隐喻到生命哲思——写在汶川地震十七年祭 一、成语溯源:一抔黄土的千年回响 “一抔黄土”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原指盗取皇陵一捧土的隐晦说法。张释之谏言汉文帝时,以“取长陵一抔土”暗喻盗墓之罪,其本意是劝诫帝王以“薄葬”取代“厚封”,避免因陪葬珍宝招致后世贪欲。然而,这一意象在后世逐渐脱胎于具体历史语境,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 司马迁笔下的“一抔黄土”,本是对物质执念的解构——再坚固的陵墓也抵不过人性的贪婪,再辉煌的功业终将归于尘土。这一思想与道家“万物齐一”、佛家“诸法空相”的哲学形成共振,让“黄土”从具体的墓葬符号,演变为中国文化中“生死归一”的集体隐喻。 二、汶川之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断裂带的剧烈错动,让8.0级地震波在10秒内撕碎了汶川、北川、青川等地的平静。顷刻间,6.9万条生命消逝,1.7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在北川老县城,定格在14:28的时钟永远停摆了春天。 在这场浩劫中,“一抔黄土”的隐喻以最残酷的方式具象化。崩塌的山体将整座村庄吞入腹中,泥石流如巨兽般舔舐着公路与农田。 三、捧土为祭:文明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在汉文化传统中,黄土既是死亡的归宿,也是新生的沃土。《周礼》记载“以黄琮礼地”,古人用黄色玉器祭祀大地,因其“厚德载物”。汶川地震后,这种古老的生死观在废墟上焕发出新的力量:救援队用手扒开瓦砾的瞬间,志愿者在安置点分发粥饭的温情,母亲用乳汁喂养孤儿的大爱,都是对“黄土文化”的现代诠释——死亡可以掩埋肉体,但人性的光辉永远在尘埃中闪耀。 结语:黄土作砚,写尽春秋 十七年过去,汶川的裂谷已被植被温柔缝合。这恰似“一抔黄土”的双重隐喻:一面警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一面诉说着文明在苦难中的韧性。当我们捧起一抔黄土,捧起的是对逝者的追思、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向死而生”的领悟。正如《淮南子》所言:“丘垤为渊,仍可植梧。”在埋葬过春天的土地上,新的梧桐终将参天而立。
00:00 / 08: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8
泥问 泥在指间游走,非机器拉坯,纯是手捏。周积文那方寸疗愈空间里,陶泥静卧,不言不语,却道尽人间至理。 一抔土,半瓢水,搅和成混沌初开状。手指陷入,泥浆从指缝溢出,凉而滑,竟不知是固态抑或液态。这般模糊界限,倒与人心相似——分明是血肉之躯,偏又生出许多无形念头。现代陶艺不尚规整,专取这天然形态,恰如《道德经》言"大制不割",好的造化从不刻意切割自然。 拇指按下一个凹坑,食指拉出一道棱线。点线面便在泥上自然生长,不依尺规,全凭手感。这手法暗合《周易》"观物取象"之理——泥自有其性,手随其势而已。看那陶坯表面,或如老树皴皮,或似春水微澜,肌理交错间,竟生出山川草木之象。心理学称此为"投射",医学谓之"触觉联想",实则不过是人重见天地本相。 陶泥在掌心流转,忽而圆润如卵,忽而嶙峋似石。量感随形质而变,轻若浮云处薄如蝉翼,重若磐石处厚及寸余。这般变化,《黄帝内经》早有揭示:"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一块泥巴里,竟藏着开天辟地的道理。 最妙是烧制之时。泥胎入窑,经烈火考验,或成器,或开裂。孙子曰"置之死地而后生",恰似这泥坯浴火重生。有件残品,裂痕如闪电划过坯体,周先生却道:"此乃窑变天工。"想起《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缺陷处未必不是生机所在。 疗愈室内,患者捏泥三小时而不觉。问其故,答曰:"捏着捏着,心里那些疙瘩似乎也被揉开了。"原来陶泥治病,不在形而在过程——手指与泥交流时,气血随之通畅,心结自然松动。西医讲触觉刺激神经,中医说十指连心,在此竟殊途同归。 成品列于博古架上,不施釉彩,素面朝天。有只小钵,内壁留着清晰指纹,外壁却光滑如溪中卵石。问其故,周先生笑言:"内显人工,外法自然。"忽然悟得"天人合一"真意——不必刻意求自然,只要不违本性,人手所作亦是天工。 窗外雨打芭蕉,室内泥香隐约。一件未完成的作品静静躺着,等待下次揉捏。泥半干未干之际,最是塑形好时辰,恰似人生某些转捩点,过刚则折,过柔则塌。 离时见墙角堆着碎陶片,在夕照里闪着微光。周先生拾起一片摩挲:"这些碎片,比完整器物更近道。"细看那断面,层层叠叠,竟如年轮记载着泥土的记忆。 泥不会言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