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3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94
00:00 / 4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9
00:00 / 36: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5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7: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5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是从认识自我开启的,说一下它至少有哪三纬度?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德尔斐神庙的箴言,穿越千年依然震颤着每个求索者的心灵。在哲学、心理学与生涯规划的视野中,“认识自我”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它们如同三棱镜的不同棱面,既折射出自我认知的多元维度,又共同构成理解生命的完整光谱。 哲学对自我的追问,始终带着形而上的锋芒。苏格拉底通过“产婆术”迫使人们直面信念的矛盾,在“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悖论中叩问存在的本质;王阳明在竹林前格物七日,最终悟得“心外无物”,将自我认知与宇宙大道相连。这种追问无关具体目标,而是指向“人为何而在”的终极命题。哲学层面的自我认知,像一把手术刀,剖开表象直抵存在的内核,它不提供答案,却让每个思考者在迷茫中保持清醒的自觉。 心理学则为自我认知提供了科学的测量工具。弗洛伊德在潜意识的冰山下发现被压抑的本我,荣格用“集体无意识”解释文化基因对个体的塑造,现代积极心理学则通过“优势识别”勾勒出能力的图谱。心理学将哲学的玄思转化为可观测的维度:从性格特质到情绪模式,从认知偏差到动机层级,它像一面精密的镜子,照见那些被忽略的心理机制。这种认知更关注“自我如何运作”,为理解行为提供了科学的坐标系。 而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更像是前两者的实践场。它既需要哲学的深度——明确“什么对我真正重要”,也需要心理学的精度——知晓“我的优势与局限何在”,最终指向“如何在现实中安身立命”。如果说哲学追问“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心理学分析“我是怎样的人”,那么生涯规划则要回答“我能成为怎样的人”。它将抽象的自我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选择:一份适合的工作,一种匹配的生活方式,一条能持续生长的路径。 三者的关联在于,它们共同构成了自我认知的完整闭环。哲学提供方向感,让生涯规划不至于沦为功利的算计;心理学提供方法论,让自我探索不至于陷入空想;而生涯规划则提供验证场,让抽象的认知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就像一位建筑师,哲学是他对“理想家园”的构想,心理学是他对“材料特性”的了解,而生涯规划则是他绘制的“施工蓝图”。 区别则在于各自的侧重点:哲学追求“真”,心理学追求“实”,生涯规划追求“适”。哲学意义上的自我认知可能终其一生都在深化,心理学层面的特质相对稳定,而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则需要随环境动态调整——20岁时的优势可能在30岁时变成瓶颈,曾经坚守的价值观也可能在经历中丰富。#知识分享 #职业生涯规划 #你我的生涯故事汇 #创作灵感
00:00 / 05: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7: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
00:00 / 2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