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莲叶碧绿池中荡,荷花芬芳十里香》 荷花是我国十大名花,别名还有芙蕖、芙蓉等。 荷花在诗人心中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那荷韵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荷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既承载着高洁清廉的精神品格,又象征着和谐美满、忠贞爱情等美好寓意。 一,核心文化象征 1,高洁清廉的品格。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使其成为正直品德的典范,周敦颐《爱莲说》将之比作‘花中君子’,用以赞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2,佛教圣洁与智慧。 作为佛教八宝之首,荷花象征超脱凡尘的觉悟。佛陀诞生时‘步步生莲’的传说,赋予其神圣属性。信徒视荷花为心灵净化与智慧升华的象征。 3,社会与情感寓意 和谐共生的美学表达。‘此花此叶常相映’,荷叶与莲花‘卷舒开合’的天然呼应,被视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具象化。 4,爱情与婚姻的寄托。 "折藕爱连丝","并蒂莲"象征夫妻同心,藕丝相连暗喻情意缠绵。 二,民俗文化中的延伸内涵 1,富贵吉祥的期许。 荷花与鱼组合的‘连年有余’图案,寄托物质丰裕的理想;莲子多籽特性引申为多子多福的生育祈愿。 2,坚韧生命力的精神图腾。 荷花在恶劣环境中依然绽放的特性,被赋予逆境求存的象征意义,激励人们保持顽强意志。 一朵清艳的荷花,绽放了整个盛夏。在心中种下一朵荷,坚守初心,静守花开。做一个如荷的人,清雅,安静,淡然。以一颗纯净心,象荷花那样高洁、纯粹、智慧、坚韧、忠贞与和谐,还有无私奉献!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3
儿童启蒙古诗必读《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 刘景文:名刘季孙,北宋官员、诗人,苏轼挚友,被苏轼誉为“慷慨奇士”,二人常有诗歌唱酬。 - 荷尽:荷花枯萎、凋谢。 - 擎:举、向上托。 - 雨盖:原指雨伞,诗中比喻舒展如伞的荷叶。 - 菊残:菊花凋零。 - 犹:仍然、还。 - 傲霜:不怕霜冻,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 - 君:对男子的敬称,此处指刘景文。 - 须记:一定要记住。 - 最是:一作“正是”。 - 橙黄橘绿时:指农历秋末冬初,橙子成熟发黄、橘子尚青的时节。 译文 荷花已经枯萎,连那曾像雨伞般擎托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败;菊花虽已凋零,但其枝干依然挺拔,傲立寒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美的景致,正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之时啊。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看似咏景,实则是借景喻人、勉励好友的千古名篇。前两句以“荷尽”与“菊残”勾勒秋末萧瑟之景,“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既写出荷花的全然衰败,更凸显菊花残枝傲霜的坚贞气节,暗藏对刘景文品格的赞颂。后两句笔锋一转,跳出“悲秋”窠臼,将“橙黄橘绿”的初冬时节赞为“一年好景”,既写出丰收的生机,更隐喻人生壮年——虽青春已逝,却如橙橘般成熟厚重、大有可为。 全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构思精妙:以荷菊的盛衰作铺垫,突出橙橘的岁寒之心,既暗合刘景文虽年近六旬却坚守节操的品格,也传递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正如古人所评,此诗“曲尽其妙”,将勉励之意藏于浅白景致中,耐人寻味。#启蒙早教 #育儿 #小学语文 #国学文化 #古诗词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