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52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8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0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57
00:00 / 1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10
史录馆4月前
中国的伟大发明——水利工程技术 良渚遗址,距今约5300年-4300年前,其水利工程包括外围水利系统和古城水系两部分,影响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外围水利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与周边山体围合成三座水库,总库容约4600万立方米。上游两座水库均以基岩隘口作为溢洪道,可保障泄洪安全。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分布和影响范围超100平方公里,至今围水利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且部分仍在发挥作用。 城头山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处于洞庭湖西北突兀隆起于澧阳平原上的一座低矮的圆形丘岗,周边被水环绕,四周墙垣矗立。从空中俯瞰,一条人工挖成近40米宽的护城河,紧紧包围着坚实的城墙。 同时还发现了与水稻田相配套的原始灌溉系统,有水坑和水沟,说明当时的先民们已经认识到原始的灌溉设施对人工栽培水稻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向文明迈出了步伐 凌家滩遗址,距今5800—5300年,遗址内建有两条环壕,内壕连通裕溪河,环抱生活区,起到引水的作用;外壕起到防御洪水、防御外敌侵袭的作用。堪称当时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现了先民强大的规划和社会组织能力。 屈家岭遗址,距今5100—4800年,遗址位于两条河交汇处,同时也通过挖掘壕沟的方式沟通沟渠,形成整个聚落被水环绕的防御格局。遗址内发现了因地制宜、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结构,考古专家认为,该流域的各聚落可能通过拦截河流,建小型水坝,引水灌溉,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在东北部的熊家岭水坝早期坝,年代约距今5100年至4900年,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 郑畈水利系统位于遗址群西南,目前已确认水坝、蓄水区和溢洪道。水献血建造工艺、堆积特征与熊家岭水坝早期高度一致,年代也相当。 石家河遗址,距今5900—3800年,石家河遗址发现了从城北部进入城壕(护城河)和城内的水系、水门、拦水坝、小型水库、东河引水工程等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石家河古人通过这一水利系统,可实现防洪蓄水、引水入城,满足生活和农业灌溉等生产用水。这反映了石家河先民已经对水资源进行了管控与利用。 河城遗址,距今4300多年,面积为100万平方米,其护城河、城壕、城垣保存比较完整。城河及其支流分别从遗址西、南及东侧流经,于遗址东南方汇合。流经城内的城河并非自然河流,而是经改造后的人工水系,目的是解决当时城内大量人口的用水、排水问题。#没有硝烟的战争 #西史辨伪 #文化自信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2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