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28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4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99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9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5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本篇是专门讨论诊断方法的。如望诊的精明、五色,以及五腑的形态变化;闻诊的声音变化;问诊的大小便和各种梦境;切诊的脉象、诊法,以及与时令、疾病的关系等。内容丰富多彩,已经具备了中医诊断学的初步规模。 而经文中特别强调了望色、切脉的重要性,并论述了脉诊的要领,以及望色等有关的精湛微妙的问题,所以篇名《脉要精微论》。本篇名言:“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如何? 岐伯回答说:诊脉常在清晨,因为这时阳气未曾扰动,阴气还未散尽,又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亢盛,络脉之气也调和,气血未扰乱,所以容易诊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病人脉象动静变化的同时,还要看他的两目瞳神,面部色泽,从而分辨五脏是有余还是不足,六腑是强还是弱,形体是盛还是衰,将这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来判别病人的死、生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而血的循行,要依赖气的统率。脉长说明气机顺达,脉短说明气分有病,脉数说明心里烦热;脉大是表示病势进增。 若见上部脉盛,是病气塞于胸;若见下部脉盛,是病气胀于腹。代脉是病气衰,细脉是病气少,涩脉是病气痛。 脉来刚硬混乱,势如涌泉,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险地步;若脉来中华大字经典·黄帝内经似有似无,其去如弓弦断绝,那是必死的。 眼目、面部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赤色应该像白绸里裹着砂一样,隐现着红润,不应像赭石那样,赤而带紫;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那样,白而晦暗;青色应该像苍璧,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那样,青而沉暗;黄色应该像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不应像土那样,黄而沉滞;黑色应该像重漆,黑而明润,不应像地苍色那样,黑而枯暗。 假如五脏真脏之色显露于外,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 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的。 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 五脏的作用是藏精守内的。 如果腹气盛,脏气虚满,说话声音重浊,像从内室中发出的一样,这是中气被湿邪阻滞的缘故。 如果讲话时声音低微,好半天才说下句话,这表明正气衰败了。 如果病人不知收拾衣被,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远近,这是精神错乱了。如果肠胃不能纳藏水谷,大便失禁,这是肾虚不能固摄造成的;如果小便失禁,这是膀胱不能闭藏造成的。 总之,如果五脏能够内守,病人的健康就能恢复;否则,五脏失守,病人就会死亡。#黄帝内经#养生#健康 #知识科普 #古代文化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