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 子由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翻译圣贤论孝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孔子立于杏坛,弟子环坐)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说:“现代人的孝顺,只限在饮食方面供养父母。至于狗和马也都能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亲不敬的话,那跟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呢?” 物质上奉养父母,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要求。有些人认为有食物让父母享用,有衣物供父母使用,就是孝顺了。然而却少了一份恭敬之心,甚至有些人对动物的爱护比对父母还要用心,岂不是父母反而不如宠物? 精神上的孝敬,才是人和禽兽的差异。对父母的孝,不仅是给予物质上的照顾,还要诚心诚意,敬重父母、恭敬父母,有诚意的孝,而不是形式上的顺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供养父母。但即使是犬马,也能得到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供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烽火乱世中,人们高举“孝”字牌匾,却背后争产夺田,老父独坐空堂。) 当自然大道被废弃,才会强调“仁义”“孝慈”等伦理规范,这本质上是社会失序的产物。真正的“孝”应顺应自然天性,而非刻意标榜的道德教条“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庄子云:“孝悌仁义,此役其德也。庄子主张“至德之世”中,人们的行为源于本能而非刻意的道德约束。若社会推崇“孝”,恰恰说明自然天性已被破坏,如同健康的人无需标榜“不生病”,真正的“孝”应是子女对父母的天然情感流露,而非被道德框架绑架的“义务”   墨子言:“孝,利亲也。 庄子认为,“孝”等道德概念是人为强加的束缚,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真正的“至德”应是摒弃刻意的伦理规范,回归自然本真。墨家 墨子认为,“孝”需与“义”结合 “义,利也”(《墨子·经上》),真正的孝是为父母创造实际利益,而非仅遵守礼仪形式。这一观点与墨家“尚用”“节葬”等主张一脉相承(如反对厚葬浪费,提倡薄葬以减轻家庭负担,亦是“利亲”的体现)。 主张“兼爱”,认为“孝”应不分亲疏贵贱,强调“孝”与“义”结合,即“孝,利亲也”(《墨子·经上》),注重实际利益对父母的回报。汉文帝刘恒 生母薄太后病重时,“亲尝汤药”,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孔门十哲 #论语 #子由#为政篇#高考必学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1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孝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那么,孝的真义是什么呢?“不敬,何以别乎?”由此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充分的敬爱之心,“孝”的关键在于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对于年迈的父母,更应悉心地照顾。如今的许多老人,虽然也是儿孙满堂,不愁吃喝穿用,可是儿女们常年在外东奔西跑的,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因此,他们渴望与儿女们团圆的心理十分强烈。此时,做儿女的就应多抽些时间去陪陪他们,而不是按月将赡养费打到父母亲的银行卡上。只给钱不看望或少看望,若是按照孔子的观点来看,那就是不孝了。父母辛辛苦苦将孩子教养成人,儿女们孝顺父母也是天经地义。不过,大家不管走到哪里,都应在心里想着父母、敬着父母。趁着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尽量让自己的父母生活得开心一些,以免留下遗憾。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千万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以后才知道尽孝,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国学智慧 #国学 #国学文化 #论语 #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 #国学经典 #修心修行 #读书 #孔子 #悟人生之道 #修行 #圣贤教育 #修心 #经典 #名人名言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