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8: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7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揭开西汉“虎钮青铜錞于”的神秘面纱 1989年夏,重庆万州甘宁乡的一场洪水冲开了一个巨石的缝隙,这件锈迹斑驳的青铜器便赫然现世。当地村民惊呼“洪水冲出来了大铜罐”,这件器物正是如今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顶级国宝之一——汉代的虎钮青铜錞于。它最初出土时虎钮的尾部曾断裂遗失,文物专家凭经验发动村民搜寻,竟然在一周之内便找回了断尾,令其重归完整。而更惊人的是,这件看似“酒缸”的器物,竟是古代战场上的“神器”。 《后汉书》中记载,巴人的先祖廪君死后化为了白虎,其族人遂后便以白虎为图腾,甚至以人血对其进行祭祀。这件青铜錞于顶部的虎钮正是这一信仰的具象化表达。其虎口大张和倨牙翘尾的造型,不仅象征着勇猛,更暗含着“虎饮人血”的古老记忆,进一步揭示了巴人血腥而虔诚的祭祀传统。 此青铜錞于通高43.6厘米,重13斤,器壁仅有3毫米的厚度,却历经了两千年而不被锈蚀,展现了汉代巴人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其上大下小椭圆筒形的设计与《周礼》中“圜如碓头”的描述完全吻合,堪称是古代声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最早的巴人本活跃于今湖北的清江流域,后因楚人的扩张逐渐西迁至川渝地区。錞于的形制虽源自于中原的齐国和鲁国,却被巴人融入了虎钮的元素,成为了巴楚文化于齐鲁文化碰撞的缩影。 其整体造型为:椭圆形的盘首肩部突出,腹部收缩,形似一口倒置的酒缸。虎钮长18厘米,显得威猛逼人,虎身装饰有云纹,尾部自盘沿处向内卷,仿佛随时要向上跃起。 它是从战场号令到祭祀的圣器,其用力敲击时声震如雷,是我国最早的“古代扩音器”。 #青铜錞于 #国家博物馆 #历史文物 #青铜器 #抖音家速计划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1
南召猿人:揭开中原远古人类的神秘面纱 1978年秋天,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西北的一座小山——杏花山下,村民们在挖掘“龙骨”(即古代动物化石)时意外发现了一堆化石。这些化石中有一颗特别的牙齿,齿冠呈黄白色,齿根呈灰黄色,石化程度较深。这颗看似不起眼的小牙齿,却成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们的鉴定,这颗牙齿被确认为早期人类的右下第二前臼齿,属于大约五六十万年前的直立人——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南召猿人”的祖先。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历史空白,并且证明了早在几十万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还在杏花山附近发现了更多珍贵的化石,包括剑齿虎、剑齿象、肿骨鹿等20多种古生物的骨骼。这些动物的存在表明,当时的环境非常适合生命繁衍,而南召猿人正是在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里学会了如何生存下来。他们不仅能够狩猎和采集食物,还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除了杏花山之外,科学家们还在附近的两座山——小空山和大空山上找到了约1-3万年前旧石器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这些地方留下了古人用火的证据,说明他们已经开始掌握并利用这项改变命运的力量。可以说,从杏花山到小空山和大空山,每一处遗迹都记录着人类进化的脚步,见证了我们先辈们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伟大历程。 “南召猿人”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远古人类生活的大门,让今天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些生活在数十万年前的祖先们是如何一步步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段历史不仅是河南人民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南召猿人 #南召 #远古人类 #历史古迹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