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14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1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嘉佳5天前
《礼·礼记·曲礼下》 《礼记·曲礼下》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古代士大夫在日常生活、祭祀、朝聘、婚丧等场合的礼仪规范,涉及言行举止、服饰、器物使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以下是该篇的核心内容概览及部分经典文句的解读: 一、核心内容分类 言行举止之礼 强调“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要求言行符合身份,不失分寸。 例:“在朝言朝,在野言野”“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 君臣与宗庙之礼 规定君臣相处之道,如“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 祭祀时需“恤祀”“必受其福”,体现对神明的敬畏。 婚丧与家庭之礼 婚嫁需“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丧礼则“居丧之礼,毁瘠不形”。 强调“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子女需以父母健康为念。 器物与服饰之礼 不同等级使用不同器物:“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 服饰象征身份:“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 外交与宾主之礼 接待他国使者时,“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出使他国则“使从俗,礼从宜”。 二、经典文句选读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体现周代礼制与阶级关系,但后世对此多有争议与重新诠释。 “岁凶,年谷不登……大夫不食梁,士饮酒不乐。” 灾荒之年贵族需节制用度,体现“与民同忧”的责任。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 对不同阶层配偶称谓的严格区分,反映等级制度。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强调礼仪需尊重当地风俗,避免强求一致。 三、思想内涵 “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与自然和谐的准则。 “自卑而尊人”:通过自我谦卑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实现人际和谐。 “慎终追远”:重视丧祭之礼,体现对生命与祖先的敬畏。 四、现代意义 《曲礼下》虽成书于先秦,但其对言行规范、尊卑有序、人情礼法的思考,仍对现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人际交往有借鉴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其中部分内容(如阶级差异)需结合当代价值观进行批判性吸收。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嘉佳1周前
《礼·仪礼·士丧礼》是《仪礼》中的一篇,详细记载了古代士阶层从去世到下葬的完整丧礼仪式。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和仪节的概括: 一、主要仪节流程 始死仪式 迁寝:将病重者迁于正寝(正厅),保持安静。 复礼:持死者衣物登屋顶呼号,招魂复生。 奠设:设置祭奠物(如脯醢、酒醴)。 铭旌:书写“某氏某之柩”的旗幡置于庭中。 沐浴、饭含与袭尸 沐浴:清洁尸体,梳理头发,修剪指甲。 饭含:用米、贝等填入死者口中。 袭衣:为死者穿上特制寿衣(“三称”),覆面设瞑目。 小殓与大殓 小殓:次日晨为死者裹衣(十九套),以布带捆扎。 大殓:第三日入棺,加盖,宾客致奠,孝子哭踊。 停殡待葬 设燎:庭中设烛火照明。 朝夕哭:每日早晚孝子及亲属在殡宫哭奠。 卜葬:通过占卜确定下葬日期与墓穴位置。 下葬仪式 启殡:移灵柩至祖庙祭拜。 送葬:柩车前行,孝子执绋牵引,宾客助葬。 窆棺:棺木入墓穴,放置明器(随葬品),覆土成坟。 葬后祭祀 反哭:归家后哭于殡宫。 虞祭:安魂之祭(三次),逐步由凶转吉。 卒哭:停止无时之哭,转为朝夕哭。 祔祭:将死者神主附于祖庙。 二、文化内涵与特点 等级森严 严格按“士”的身份规定仪式规格(如衣物数量、祭品等差)。 孝道伦理 通过繁琐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敬爱与哀思,强化家族伦理。 生死观念 “事死如事生”的实践,体现对灵魂不灭的信仰。 宗法秩序 丧礼过程强化宗族凝聚力,明确亲属关系与责任。 三、学术价值 礼学核心文献:与《礼记》《周礼》互证,构成“三礼”体系。 社会史研究:反映周代士阶层的生活、信仰与社会结构。 人类学素材:展现古代中国生死观与仪式行为的深层逻辑。 四、相关注释与研究 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为传统经典注本。 现代学者如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对仪节有深入考辨。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