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换药日与“叛逆”司机的上岗记 晨光透过窗帘,第五天的清晨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醒来。伤处的疼痛像退潮的海水,渐渐收敛了锋芒,变得温和而克制。老公脸上带着些许“痊愈在望”的得意,甚至自信满满地觉得,从老家开回市里换药这段路,他完全可以胜任。 医院的骨科门诊比想象中忙碌。主任医师原本正在休假,却因近期骨折患者骤增,主动回来加班。这个细节让人心生暖意——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这样的责任心显得尤为珍贵。 当固定数日的胶布被缓缓揭开时,我们都倒吸一口气。十月的湛江依然闷热难耐,连续几天的包裹让胶布周围的皮肤出现了明显的破损和红疹,像被烈日灼伤的海岸线,看着就让人心疼。这一刻才真切体会到,治疗本身也是一种温柔的伤害。 不过好消息总是与担忧相伴。绷带完全解开后,原本肿胀的部位已经明显消退,锁骨的轮廓在肌肤下清晰可辨,像退潮后露出的礁石。医生用手指仔细按压检查,确认复位情况良好,骨头的对位依然精准,没有因为这几天的活动而走位。 “医生,我到底什么时候能好?”老公像个等不及的孩子,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追问。主任耐心安抚:“你这情况,40天左右就能长好了。”可对伤者来说,每一天都像是被拉长的胶片,缓慢而磨人。我站在一旁暗自叹息,伤筋动骨一百天,这是身体与时间的一场漫长谈判,急不得。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老公略带骄傲地向医生“邀功”:“今天都不怎么痛了,是我自己开车上来的。”医生的表情立刻严肃起来:“不行哦,止痛药会影响反应速度,单手握方向盘也很危险。恢复期间绝对不能开车。” 于是,在这个闷热却充满希望的秋日,一场驾驶权的交接仪式在医院诊室里无声完成。 好咯,本本族司机正式上线! #骨折康复 #锁骨骨折#保守治疗 #皮肤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1
“一医难求”,这四个字背后, 是太多家庭最真实的体验。 为了能挂上他的号, 有人连续几周定点守在挂号平台前, 有人辗转托人询问, 更有外地患者拖着行李箱直接来到医院碰运气。 这份执着, 不是因为《生门》纪录片里的传奇, 而是因为每一个走进他诊室的孕妈妈, 都真切地感受到: 这个医生,是真心实意为她们好。 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有的天没亮就出发, 有的在武汉暂住等待多日, 只为了能挂上那个无数孕妈妈 口耳相传的“李家福教授”的号。 等待区很安静, 却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焦灼与期盼。 在这里,每一个号条都格外珍贵, 它不只是一张就诊凭证, 更是一个家庭在孕育之路上的希望所系。 这样的场景,每个坐诊日都在重复上演。 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没有刻意营造的神话, 李家福的名字能成为母婴群体中的 “定心丸”, 全靠口口相传的口碑。 他的诊室里, 没有匆忙的问诊,没有程式化的回答。 每个问题他都耐心解答, 每份担忧他都细心安抚。 医者仁心,在他身上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每一次耐心的倾听, 每一句温暖的话语, 每一个为患者多方权衡后做出的决策。 他理解这些准父母们的不易, 懂得他们托付的不仅是一个新生命的降临, 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诊室门开了又关, 一个个家庭带着希望进去, 又带着安心出来。 李家福依然坐在那里, 接待着一个又一个期盼的面孔。 这就是李家福教授的门诊日常, 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 只有日复一日,用专业与仁心, 守护着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新生命, 温暖着每一个家庭的求子之路。 #李家福 #李家福医生 #李家福挂号 #李家福李主任 #生门李家福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