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
劳动法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55年【户籍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计划经济,通过档案和户籍制度将劳动者划分为工人、干部、农民,此时的劳动者实际上特指工人。在劳动关系中实施的是以国家或国有企业作为用工主体的固定工,也被称为“终身雇佣制”、“铁饭碗”。这种用工制度下实质是劳动者(特指工人身份)和国家建立劳动关系,在此阶段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招募、调动均是行政命令式的,由行政部门主管。 第二阶段:1955年至1986年【计划经济】 1955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被消灭了。劳资关系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至此劳动部陆续撤销全国范围内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人民法院已不再受理劳动争议,一律按照信访案件处理,至此劳动争议停滞。 第三阶段:1986年至1994年【废止子女顶替制度和恢复劳动争议处理】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86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认真执行劳动制度几个规定的通知》中,要求做好劳动争议处理问题,分别是:《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其中《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第二章第五条明确规定:“企业招用工人,应当张榜公布经过考核合格者名单,公开录用。企业不得因任何形式进行内部招工,不再实行退休工人‘子女顶替’的办法。” 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使中断三十年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得以恢复。 第四阶段:1994年至今【现行意义的劳动法律制度】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4年7月1日施行。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施行。 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5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打破工人与干部等级界限 打破工人与干部的身份的差别、等级的界限 再说人事制度—— 人事,是指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最终是由社会劳动的分工与合作决定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重新组合与调整。也指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和奖惩等工作事宜。 人事制度,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在用人与治事的过程中,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所制定并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下面主要谈及企业内的职工的人事管理制度。 既然由产品经济转向商品经济,那末,在解放思想、转变一些观念之后,人事制度改革也要有大胆的突破。在企业,负责人与劳动者都具有双重身份。劳动者是生产、经营者;又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和资产收益者。负责人代表的是全民或集体的利益,而非个别人的利益;代表全体职工的利益,而非他个人的利益。负责人与劳动者的身份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作为企业的每一位职员,每个人都有可能今天是劳动者,明天就是负责人;劳动者可升做负责人,负责人也可转做劳动者。 第一,不但要打破工人与干部的身份的差别、等级的界限,还要淡化职工与承包人以至厂长、书记的分界。1.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大家都是该企业的职工或叫职员,都是企业的主人,地位共同。不但可以竞争生产岗位,也可以竞争管理岗位,至少先对中层领导都实行民主选举、公开招聘,而不是任命、内定。2.有些企业,厂长也可以由职工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由主管都门或组织部门备案。3.厂长、书记由两个人担任,然后再各产生一名或几名副厂长、副书记。如果是股份制企业,就更不需要去搞“中心”与“核心”之争了,因为党企分开了。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