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孝经》谏争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意思是: 曾子说:“对于孝道中的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几样,弟子已经牢记在心。再请问老师,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都听从,这算是尽孝道吗?”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过去天子设有专门直言劝谏的大臣七人,纵使无德,也不至于失去天下;诸侯设有专门直言劝谏的臣子五人,纵使无德,也不至于失去邦国;卿大夫设有专门直言劝谏的臣子三人,纵使无德,也不至于使家族遭受大祸;士人有敢于直言劝谏的朋友,则不至于身败名裂;父亲有敢于劝谏的儿子,则不至于做出不义的事情。因此,如果父亲要行不义之事,则儿子不可以不劝谏父亲;如果君王要行不义之事,则臣子不可以不劝谏君王。因此,面对不义之事,就一定要劝谏。一味盲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能算是尽孝呢?” #国学文化 #国学智慧 #正能量 #弘扬和传承民俗文化 #孝经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夏雪梅1周前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曾子说:"有关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您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相谏的诤臣,纵使天子是个无道的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五人,即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采邑;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诤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做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诤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当父亲有不义之举时,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向父亲直言相劝;不义之事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诤。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诤劝阻。如果只是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5
00:00 / 08: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