烔萱1年前
六年级上册《草原》作者老舍#六年级上册语文 草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类型。 一、地理特征 草原通常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半干旱、干旱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一般海拔相对不高。具有广袤无垠的特点,视野极为开阔。 二、生态环境 1. 植被 - 以草本植物为主,如各种禾本科、豆科牧草等。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较为干旱和贫瘠的土壤中生长。 - 草的高度一般相对较低,不同种类的草在生长形态和颜色上有所差异,为草原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层次。 2. 动物 - 草原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有食草动物如马、牛、羊、羚羊等,它们以草原上的草为食,数量众多。 - 同时也有肉食动物如狼、狐狸等,它们以食草动物为食,形成了完整的食物链。 3. 气候 - 气候较为干燥,降水量相对较少,且降水分布不均匀。通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 强风较为常见,这也影响了草原上植物的生长形态和分布。 三、经济价值 1. 畜牧业 - 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肉类、奶制品等。 - 优质的草原可以承载大量的牲畜,是牧民们重要的生活和经济来源。 2. 旅游资源 - 美丽的草原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游客可以在草原上欣赏自然风光、体验游牧生活、参加草原文化活动等。 3. 生态功能 - 草原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草根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草原上的植被还可以阻挡风沙,保护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总之,草原在生态、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雕兄弟4月前
喀拉峻大草原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境内一片壮丽辽阔的高山草甸草原,被誉为“世界上少有的高山天然优质大草原”,也是世界自然遗产“新疆天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关于喀拉峻大草原的关键信息和亮点: 1. 地理位置与特点:位于天山中部,伊犁河谷上游,特克斯河中上游地区。 平均海拔在2000-3600米之间,地形起伏和缓,视野开阔。 最大的特点是“立体草原”或 “人体草原”:由于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在明暗光影的衬托下,草原呈现出如人体曲线般优美流畅的线条,尤其在日落时分极其壮观。这是喀拉峻最具标志性的景观。 2. 生态价值与景观:生态系统独特且丰富,是世界自然遗产。夏季(6月-8月)是草原最美的时节,五色花海竞相绽放,一望无际的绿色草甸上点缀着各色野花,如同巨大的花毯铺向天际。 由东西喀拉峻和阔克苏大峡谷两大部分组成(通常作为一个景区整体游览)。 东喀拉峻: 以连绵起伏的草原和花海为主,主要景点有五花草甸、鲜花台、库尔代森林大峡谷等。 西喀拉峻:以开阔的草原和人体草原景观闻名,主要景点有望玉台、旱獭栖息地、叠浪谷等,猎鹰台是观赏人体草原和库尔代森林大峡谷的最佳位置之一。 阔克苏大峡谷:以险峻的峡谷地貌、清澈的阔克苏河以及著名的鳄鱼湾和九曲十八弯(人体草原)景观著称。游览峡谷通常需要乘坐游船或索道。 3. 主要活动与体验:观光摄影: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无论是壮阔的草原、绚烂的花海、优美的人体曲线、壮丽的峡谷还是哈萨克牧民的毡房炊烟,都是绝佳的拍摄题材。 徒步探险:有不同难度和长度的徒步线路,穿越草原、森林和峡谷,深度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如著名的喀拉峻-琼库什台徒步线)。 骑马:在草原上骑马奔驰是体验哈萨克游牧文化的经典方式。 感受哈萨克文化:草原上有哈萨克牧民的毡房(提供住宿和餐饮),可以体验当地民族风情,品尝奶茶、手抓肉等美食。 星空观赏:远离光污染,夜晚的星空璀璨无比。 4. 旅行信息:最佳旅游时间:6月中旬至8月中旬(鲜花盛开,气候宜人)。9月秋景也别有风味。 交通:通常先到达伊宁市,然后乘车前往特克斯县(八卦城)。 从特克斯县有旅游专线车或包车前往喀拉峻景区布拉克门票站……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00:00 / 05: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6: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清代辽西汉人的蒙古化和蒙古人的汉化 清代前期实行满蒙一体化策略,确立了蒙古人对草原土地的优势占有和使用权,朝阳一带也不例外,朝阳一带土地肥沃,属于游牧农耕俱佳地带,早在汉人进入卓索图盟之前,这里的绝大部分土地都由蒙旗直接管理,“凡形胜之地,皆为蒙古所据”,前期清廷及蒙古王公不许汉人出关耕种,但随着关内人口压力增加及辽西蒙古逐水草而居单一的游牧经济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脆弱性,就要人工种植业为其补充粮食及蔬菜。因此关内汉民的生存需要和关外牧民的粮食空缺一拍即合,汉民在辽西的扎根几乎已成必然。 关内汉民一进入辽西一带,大多采取向蒙古领主租赁份地的方式安家立户。作为弱势群体的异乡人,要想从蒙古领主把持的土地等资源中分享余沥并站稳脚跟,就必须全方位认可蒙古人的主导地位,“内地贫民日益于此,于是租地垦耕,种烟种瓜,以为孝敬,树艺五谷,以纳租于台吉。”从语言及习俗上也是全方位蒙化,才可获得当时主流社会的认同,这些垦蒙古领主荒地,加入蒙籍者,被称之为随蒙古。由此可见,蒙古化是清前中期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辽西草原地区,作为当时尚数少数民族外迁而至的汉人所必经的历程。 清朝中后期,随着朝阳一带撤厅设府及清廷移民实边解决北部边疆危机的选择,汉人移至关外的禁令逐渐松弛,同时蒙古贵族得益于汉人纳捐及地租,甚至十分愿意留下汉民耕种,即使在清廷禁止移民的要求之下,也或明或暗的招募内地农民,晚清之时甚至出现土地直接典卖的情况,尤其在咸丰,光绪年间,辽西一带垦荒禁令完全放开,大量中原人的涌入使原有的辽西蒙汉民比例出现完全的逆转,卓索图盟一带交通进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不少蒙古领主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游牧生产及生活方式,转而向汉人学习农耕及贸易,在蒙汉关系中表现出蒙古人汉化的反向融合,早在乾隆末年朝阳一带已经蒙汉持平,嘉庆道光时期,汉人约为蒙古人两倍,止讫民国初期朝阳的汉民已经是蒙古人的3.5至四倍,汉人的主导也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原有朝阳的千里牧场变为田园毗邻、禾麦油油的农田了。 由此可见,人口迁移及相互交往政策制定改变着辽西一带的族群演变,辽西蒙汉两族在经济开发,社会转型,民族融合过程中逐渐淡化代之以取长补短,和睦共处的新型蒙汉民族关系,原本卓索图盟一代纯游牧地区也逐渐变为农牧业兼营的过渡地带,进而成为蒙汉等多民族共同的家园,一直延续到今天。#民族团结 #民族融合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0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0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1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3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