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3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5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73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2
曾国藩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源自孟子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曾国藩一生修身、处世、成事的核心准则,其追溯至《孟子・离娄上》。孟子原文是: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一、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直译是:当行为未达预期效果、遭遇困难挫折时,都应回过头从自身寻找原因。它倡导的是一种向内归因的思维,蕴含着高度的自我负责与内省精神,核心内涵可拆解为四点:第一点、主动自省:遇事不顺时,首要反应不是抱怨环境、指责他人,而是冷静审视自身。是方法有误?努力不足?还是态度失当?第二点、靶向提升:找到自身问题后,核心目标是改进优化。通过调整自己的言行、能力与认知,间接改变外部境遇。第三点、掌控主动: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观,改变自己远比改变他人、改变环境更可控、更易落地。将解决问题的关键归于自身,便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第四点、修身立德:这也是儒家修身的根本要求。通过持续反求诸己,不断完善品德与行为,最终实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境界。 二、曾国藩:让古语活起来的践行者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能广为人知、与近代士大夫精神深度绑定,曾国藩的一生实践功不可没。第一点、修身克己,日记为镜:他以日记为自省工具,每日记录言行思想,对好名、易怒、懈怠等微小偏差都严苛反省,绝不姑息。第二点、拙诚待人,反躬自问:在官场与人际中,他秉持拙诚之道,不耍机巧。遇合作不畅或他人失信,先反思是否己身诚意不足、谋划不周,而非先责人。第三点、屡败屡战,复盘破局:镇压太平天国时,他屡战屡败,甚至数次欲投水自尽,但每次受挫后都反求诸己,总结战术漏洞,调整战略(如改直接作战为结硬寨,打呆仗),最终扭转战局。 三、对现代人的现实启示 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这句话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点、个人成长:工作遇瓶颈、人际陷紧张、学习无成效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借反求诸己检视不足,将挫折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契机。第二点、领导力修炼:优秀的领导者在团队目标未达时,会先反思自身决策、分工与沟通问题,而非一味苛责下属,这是凝聚团队的关键。第三点、内心平和之道:聚焦我能做什么改变现状,而非纠结外界为何不公,能大幅减少负面情绪内耗,让内心更积极、更稳定。#曾国藩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1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2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0
00:00 / 1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7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曾国藩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解说这句话的源头,孟子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第一集) 阅读理解: 曾国藩一生奉行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源自《孟子・离娄上》。 这句话是孟子提出的核心修身准则,核心是“遇到问题不向外指责、抱怨,而是主动从自身找原因”,通过修正自己的言行、心性,最终达成目标。从待人、治事到处世,每一句都指向“向内归因”,是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经典表达。 逐句解析:行为-结果-反思的对应逻辑 孟子用三个具体场景,清晰拆解“反求诸己”的应用,每一句都遵循“付出未得预期结果→反思自身不足”的逻辑: 一、“爱人不亲,反其仁” 若你主动关爱别人,却没得到对方的亲近与回应,不要先抱怨“对方冷漠”,而要反思自己的“仁爱”是否足够真诚、到位——比如是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关心,没真正体察对方需求?是不是关爱中带着“期待回报”的功利心,让对方感到压力?核心是从“自己的仁爱纯度、方式”找问题,而非苛责他人。 二、“治人不治,反其智” 若你管理、带领他人(如为官治民、带队做事),却没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如百姓不服、团队涣散),不要先指责“下属无能”“百姓难管”,而要反思自己的“智慧”是否足够——比如治理策略是不是脱离实际,没考虑他人处境?管理方式是不是过于强硬或宽松,没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核心是从“自己的能力、方法”找漏洞,而非向外归因。 三、“礼人不答,反其敬” 若你以礼待人(如主动问候、尊重对方),却没得到对方的回应或尊重,不要先吐槽“对方无礼”,而要反思自己的“恭敬”是否发自内心——比如是不是礼仪只是表面形式,眼神、态度里藏着轻视?是不是“恭敬”分对象,对地位高的人热情,对普通人敷衍,让对方察觉虚伪?核心是从“自己的恭敬是否真诚”找原因,而非纠结他人态度。 四、“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这是对前文的总结:只要做事情没达到预期结果(“行有不得”),无论涉及待人、治事还是处世,都要一律“反求诸己”——先修正自己。当你自身的言行、心性足够端正(“其身正”),不用刻意强求,他人自然会认可、归附你(“天下归之”)。#曾国藩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0
曾国藩说:吴子序言:“贤人言保国保天下,老氏言取国取天下,吾道只自守,老氏有杀机。”云云。其义甚精,好学深思,子序不愧。(第一集) 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嘉宾说:“儒家贤人主张的是保卫国家、守护天下,道家老子主张的是夺取国家、获取天下;我们儒家的主张只是坚守自身的正道,道家老子的学说中暗藏着杀伐、算计的倾向。”等等。这些见解蕴含的道理非常精辟,能够如此潜心钻研并深入思考,吴嘉宾当之无愧于“其义甚精、好学深思”之赞美。这些见解蕴含的道理极为精辟,观其潜心钻研、深思熟虑的治学态度,吴嘉宾不愧得“其义甚精、好学深思”的赞誉。 阅读理解:曾国藩高度认可吴子序的言论,赞其“其义甚精、好学深思”。 一、言论之“精”:精准切中儒道治国核心差异。吴子序的观点直击两种治国理念的本质区别,逻辑清晰且洞察深刻:1.价值取向的根本分野。贤人主张“保国保天下”,核心是“守护”,以民为本、以道义为根基,致力于维系国家稳定、百姓安宁,体现的是儒家仁政爱民的担当;老氏倡导“取国取天下”,核心是获取,侧重权谋策略、顺势而为,本质是追求统治权的掌控,与贤人“守护”的价值取向形成鲜明对比。2.手段本质的犀利剖析。吴子序点出“老氏有杀机”,精准揭示老氏理念的潜在风险:其“取天下”的策略往往隐含功利算计,甚至可能伴随权谋倾轧、弱肉强食的隐性冲突;而“吾道只自守”则明确自家立场,坚守道义本心、专注自身修为与正道践行,不主动谋求霸权,更排斥暗藏“杀机”的权谋手段。3.境界高低的清晰界定。贤人“保国”是责任驱动的正向担当,老氏“取国”是功利导向的策略谋求,“自守”之道则是超越两者的初心坚守,既不执着于“保”的宏大执念,也摒弃“取”的功利算计,这份对不同理念境界的精准定位,尽显思考深度。 二、赞赏吴子序的“好学深思”:1.“好学”使吴子序能跨学派的深耕,精准对比儒家与老氏的理念。2.“深思”使吴子序能穿透表象,从复杂思想中抓取本质差异,提炼出“保vs取”、“自守vs杀机”的核心矛盾。 三、背后的思想共鸣:儒家正道坚守的价值认同。曾国藩之所以格外赞赏这番言论,本质是对“坚守正道、排斥权谋”理念的共鸣。作为推崇儒家修身治国的士人,他认同贤人“保国保天下”的道义担当,也认可“自守”之道的初心坚守,反感老氏取天下,背后暗藏的功利与与“杀机”,吴子序的辨析恰好契合了他对儒家正道的追求,这也是他赞其“义甚精”的深层原因。#曾国藩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曾国藩说: 吴子序言:“贤人言保国保天下,老氏言取国取天下,吾道只自守,老氏有杀机。” (第二集:儒道治国价值观分野:道义担当与顺势谋权的价值博弈) 儒道治国价值观的本质分野:道义担当与顺势谋权的价值博弈。 儒家以“保国保天下”立心,道家以“取国取天下”谋术,两者的核心差异,根植于对“权力本质”与“治国根基”的截然不同的认知,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两大核心脉络。 一、儒家:以道义为骨,以守护为责。 儒家治国的核心是“以德立政”,将伦理道义作为治国的根本支撑。《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逻辑,明确了“内圣外王”的路径——统治者必先以仁义礼智信涵养自身品德,再通过道德教化浸润民心,最终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固与天下的安宁。 “保”字是其治国理念的灵魂:既指向对既有文明秩序的维护,反对暴力更迭与无序扩张;更强调对民生福祉的守护,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正如孔子既坚守“克己复礼”的秩序理想,又肯定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安邦之功,本质是认可其以务实举措保障民众利益,契合儒家“保民而王”的核心诉求。 二、道家:以自然为纲,以谋略为用。 道家治国的核心是“以道驭权”,将顺应自然规律作为掌权的关键。《道德经》“取天下常无事”的主张,绝非消极无为,而是强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策略智慧——以正道维系内政清明,以奇策应对外部挑战,最终借“无为”之势实现权力的自然整合。 “取”字背后暗藏深刻的战略逻辑: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将“退让”转化为“进取”的手段,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却能“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柔克刚的智慧贯穿始终。但这种“取”的过程,也隐含对权力规律的冷峻算计,从“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权谋隐秘,到“大国以下小国”的战略姿态,皆凸显其为获取并稳固权力而设计的隐性博弈。 三、价值取向的终极对立:守义vs谋权。 儒家的“保”,是责任驱动的正向担当,以道义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追求“天下大同”的伦理理想;道家的“取”,是规律驱动的策略实践,以权力掌控为核心目标,展现“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 前者重“义”,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人心向背与道义传承;后者重“术”,主张掌权的关键在于对自然与权力规律的精准把握。这种“义”与“术”的对立,正是儒道治国理念最本质的分野,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实践的多元走向。#曾国藩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3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