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中国降水的时间分配 回顾“降水量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步骤:1.识别坐标轴,2.读取降水量,3.分析降水模式,4.计算年降水量。 下面读“中国东部三市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先看三城市的地理位置。北京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于北方地区;武汉、广州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南方地区。 再看三城市月降水超过100mm的月份。广州是3-9月,共7个月;武汉4-8月,共5个月;北京7、8两个月。三地都是降水最多的时段为6-8月,降水最少的时段为12月至次年2月,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再次,通过计算,三地的年降水量分别是:广州2000mm,武汉1300mm,北京600mm。 综上所述,我国降水季节差异明显,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大;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小。 为什么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原来,我国的大部分降水是由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最先在华南沿海登陆,然后逐步北移,这就出现了我国东部雨带季节北推现象,秋季随着北方冷气团活动加强,九月份降雨带迅速南撤,推出中国大陆,所以,我国降水主要出现在夏季,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我国降水不光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也很大。“全国平均降水量历年变化图”显示,1951——2018年68年期间,最高年降水量出现在2015年,730mm;最低年降水量出现在1951年,为290mm;多年平均值625mm。这是因为夏季风不稳定,夏季风强劲年份,雨季长,降水量大;夏季风羸弱的年份,雨季短,降水量小。#八年级地理#中国地理#知识分享#每天学习一点点#蔡老师聊地理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一个视频看懂雨热同期:自然的季节默契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夏天的雨总跟着热浪来,春天的暖总伴着细雨归?这就是地理课本里的“雨热同期”——热量和降水在同一季节集中出现,像大自然的默契搭档,滋养着我们脚下的土地。 打开中国气候地图,从南方的亚热带季风区到北方的温带季风区,几乎都被“雨热同期”的印记覆盖。看这组数据:夏季气温峰值和降水峰值完美重合,7月平均气温普遍超25℃,降水量却占了全年的40%-60%。就像给植物开了“双buff”,高温让生长加速,雨水给补给续航。 对农作物来说,雨热同期就是“黄金季节”。水稻需要高温促分蘖,更需要雨水防干旱;玉米拔节、棉花结铃的关键期,刚好赶上夏雨季,不用人工灌溉也能长势喜人。这也是为什么季风区能成为粮食主产区,雨热同期正是大自然的“丰收密码”。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却少雨,植物只能靠休眠熬过酷暑;而我们的季风气候,让热量和降水“同频共振”,不仅养活了亿万人口,更塑造了四季分明、植被繁茂的生态景观。 一帧帧画面里,有温度的上升,有雨水的滋养,更有生命的蓬勃。雨热同期不是抽象的地理概念,而是藏在四季里的自然规律,是刻在土地上的生存智慧。下次下雨时抬头看看太阳,你就能读懂这份属于地球的季节默契。#小靳老师 #地理知识 #地理思维 #雨热同期 #小升初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
00:00 / 27: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