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正能量分享 农历九月十五“三不做”:藏在传统里的顺时生活智慧 农历九月十五为“望日”,是每月月亮最圆之时,又因今年闰六月,全年出现十三次满月,这一特殊时序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顺天应时的生活指引意义。从遵循自然规律、保障身心健康的角度,传统习俗中“三不做”的核心智慧可科学解读为以下三点: 其一,不争吵。古人通过观察发现,满月时自然界潮汐、动植物行为会受引力影响发生变化,人体情绪也可能随之出现波动,易因小事产生急躁心态。此时避免争吵,本质是提醒人们关注自身情绪变化,减少冲动行为带来的矛盾,维护人际与内心的平和,这与现代心理学中“关注情绪周期、主动调节心态”的理念相契合。 其二,不早练。九月十五前后已过霜降,天气转寒,早晚温差大且清晨多雾。雾气中易附着尘埃、污染物,过早出门锻炼会增加呼吸道吸入有害物质的风险,尤其对免疫力较弱的中老年人不友好。传统“日出而作”的建议,本质是遵循“太阳升起后气温回升、雾气消散、空气质量改善”的自然规律,选择更适宜的锻炼时段,降低健康隐患。 其三,不搬家、不频繁洗澡。从生活实际需求来看,搬家是耗费体力与精力的大事,九月天气渐冷,过度劳累易引发身体不适,且此时家庭事务多围绕秋冬收纳展开,稳定的环境更利于适应季节变化;而频繁洗澡方面,霜降后人体为抵御寒冷,皮肤油脂分泌减少、毛孔收缩,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干燥瘙痒,也可能因温差引发感冒,这与现代养生中“秋冬减少洗澡频率、保护皮肤屏障”的科学建议一致。 这些传统习俗并非封建糟粕,而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顺应季节变化、贴合身体需求”的经验智慧,核心是引导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对现代生活中保障身心健康、养成规律生活习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健康ૢૢ平安ૢૢ快乐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月圆人团圆?—— 解读中秋节期间的心理情绪 中秋节,承载着“团圆”、“丰收”和“思念”的深厚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强大的“心理触发器”。我们的情绪在这个期间会像月亮一样,经历着阴晴圆缺的变化。 一、 中秋常见的几种心理情绪及其成因 1. 团圆喜悦与归属感 心理成因: 这是最核心的积极情绪。与家人朋友的亲密互动会刺激大脑分泌“快乐激素”,如内啡肽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2. 思念与乡愁 · 心理成因: 对于无法回家团圆的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会尤为强烈。这是一种正常的分离焦虑和依恋需求的体现,从而引发淡淡的忧伤和怀念。 3. 孤独与失落感 · 心理成因: 这与思念类似,但更深一层。当看到周围的人都沉浸在家庭幸福中,而自己形单迎孤,容易产生社会比较心理,从而感到自己被孤立。这种情绪在独在异乡、社交圈较小或近期经历离别(如分手、亲友离世)的人群中非常常见。 二、 如何呵护你的“心理月亮”?—— 情绪应对指南 1. 主动创造联结: 科技让距离不再是问题。主动给家人朋友打一个视频电话,不仅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彼此的笑脸,能极大地缓解思念。 2. 重构“团圆”的定义: 团圆不一定只能是血缘家人。可以和组织一个“天涯共此时”的朋友聚会,和同样无法回家的同事、朋友一起赏月、吃饭,建立新的“临时家庭”,获得情感支持。 3. 赋予独处意义: 把这一天安排成一段高质量的“自我陪伴”时光。看一部喜欢的电影、读一本好书、为自己做一顿精致的晚餐、或者静下心来赏月冥想,享受难得的宁静 · 适度表达情绪: 如果感到难过,不要强行压抑。可以通过写日记、与信任的人倾诉等方式,让情绪自然流动出来。 · 保持规律作息: 节假日也不要彻底打乱生物钟,保持规律的睡眠和饮食,有助于情绪稳定。 ·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负面情绪持续两周以上,且严重影响到你的饮食、睡眠和工作,不要犹豫,请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专业帮助。 总结 中秋的月亮,有圆也有缺;我们的心情,有起也有伏。这本身就是一种完整和真实。在这个象征团圆的日子里,最重要的团圆,或许是我们与自己内心的和解。 无论你身在何处,与谁相伴,都请记得关照自己的情绪,允许它如月光般自然流露。 #祝大家中秋快乐,心安月圆! #中秋节快乐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37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76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