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官场沉浮与诗意寄托 杜牧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他擅长写七言绝句,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他对自然、人情和社会的深刻触动。例如,他的《赤壁》一诗,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描写,不仅展示了他的历史见解,更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英雄命运的思考。 此外,杜牧的近体诗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善于运用比兴托物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他的古体诗则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展现了他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除了诗歌,杜牧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作品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善于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分析,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他的文章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杜牧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更彰显于他对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解和贡献。 作为一位卓越的诗人,杜牧的诗歌作品情感深沉,意境开阔。他的七言绝句被誉为唐代一绝,语言简练明快,意蕴深远。他善于从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展现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历史文化方面,杜牧同样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关注历史变迁,深入剖析历史事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和感悟。他的咏史诗作,如《赤壁》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反思,寄托了他对国家兴衰、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这些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思考空间。 此外,杜牧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散文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文章语言优美,逻辑严密,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他的政治见解和主张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展现了他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现实的独到见解。#杜牧#文学#语文#诗词#学生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赤壁》唐.杜牧 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所作 #唯美诗词#赤壁#杜牧#唐诗宋词#DOU+小助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他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百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诗,表面上描述了一柄折断的战戟,深埋于泥沙之中,历经岁月洗礼却仍存其形,诗人亲自将其磨洗,辨识出它曾是前朝遗物。然而,其内涵远不止此。断戟沉沙,不仅是对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历史事件的隐喻,更是对岁月无情、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这把锈迹斑斑的“折戟”,在江底沉埋了六百多年,如今被诗人发掘,不仅触动了诗人的思绪,也为我们揭开了赤壁之战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通过对这柄前朝遗物的辨认,诗人巧妙地为后文抒发感慨与怀古之情,铺就了坚实的情感基石。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后两句诗中,诗人以假设的口吻,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另一可能结局。倘若东风未曾助力周瑜,那么胜利的天平或许将倾斜向曹操一方,而东吴的大乔和小乔,也将会被囚禁在铜雀台,度过她们余生。这里,诗人并未直接描述战争的惨烈与残酷,而是巧妙地通过两位美人的命运,来隐喻战争的胜负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深远影响。这种间接的叙述方式,既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让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同时,这两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他并未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审视了历史。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第64集《赤壁》唐·杜牧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的“大李杜”。杜牧的诗歌风格明快,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内容多咏史抒怀,表达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见解。 《赤壁》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的长江南岸)这个古战场时,有感而发写下的。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形成的关键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交战双方为曹操领导的北方大军和孙权、刘备联军。最终,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唐朝已经走向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他通过咏史,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 “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戟”指的是折断的兵器,“戟”是一种古代兵器,兼有戈和矛的功能。“沉沙”指兵器沉入沙中,“铁未销”说明这些兵器虽然历经多年,但铁质并未完全锈蚀。这句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遗物——折断的兵器被遗弃在沙中,暗示了战争的惨烈和岁月的流逝。 “自将磨洗认前朝”:“自将”指诗人自己,“磨洗”指将兵器上的泥沙磨去,以便辨认。“认前朝”指辨认出这是前朝(东汉末年)的兵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和感慨,他亲自磨洗这些兵器,试图从中寻找历史的痕迹。 “东风不与周郎便”:“东风”在赤壁之战中是一个关键因素,孙刘联军利用东风火攻曹军,取得了胜利。“周郎”指的是东吴名将周瑜,他在赤壁之战中担任联军统帅,智勇双全。“不与周郎便”指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周瑜,即如果火攻的条件不具备。这句诗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疑问。 “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指铜雀台,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宫殿,曹操曾在此宴饮作乐,并收纳姬妾。“二乔”指的是东吴名将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她们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这句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如果赤壁之战曹操胜利,大乔和小乔可能会被曹操掳至铜雀台,过上深宫锁闭的生活。 《赤壁》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史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其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名句,更是流传千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慨。 #诗词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