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
南阳玄妙观始建于东汉,元代定名,明代成为豫西南道教中心,清代列为全国道教四大丛林之一,民国后衰败,现为宛城区政府所在地,保留《道藏经》等文化遗产。 ● 东汉时期:南阳地区的道教活动已经开始,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在裕州(今方城县)建立了炼真宫,标志着道教在南阳的起源。此外,三贤山庙、黄石山仙翁观、南召县九分垛祖师庙、皇后铁牛庙和南阳县老君堂等道观也在此时建成。传说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时,曾得到一头青牛的帮助,后来他在青牛现形处建了老君堂,这成为玄妙观的前身。 ● 元代时期:道教在南阳进一步发展,建立了丛林制度。内乡县和田下保等地新建了多处道观,其中南阳县在老君堂的基础上建造了玄妙观,其名称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 ● 明代时期:南阳玄妙观成为豫西南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洪武十五年,明朝设立道教管理机构,南阳府道纪司常设于玄妙观。经过多次增建和扩建,玄妙观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一大丛林。 ● 清代时期:康熙年间,为避清圣祖玄烨讳,玄妙观改名为元妙观。在乾隆、咸丰等年间,道观屡有增葺,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道教"四大丛林"之一。雍正八年,朝廷赐斗姥神像和"慈云法雨"匾额,显示了对道观的重视。 ● 民国后期及以后:南阳玄妙观开始走向衰败。抗日战争期间,部分建筑被毁。新中国成立后,玄妙观成为南阳县政府、县委的所在地,1994年南阳县撤县设区后,成为宛城区委、区政府所在地。 尽管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南阳玄妙观依然保留着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如《道藏经》等,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65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2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3
南阳玄妙观入伏## 南阳玄妙观的前世今生 南阳玄妙观,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道教圣地,其渊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据传,玄妙观前身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所建的老君堂,其背后还流传着"泥牛救驾"的传说——刘秀被王莽军队追击时,一头青牛突然出现助其脱险,天明后竟化为泥牛,刘秀感念太上老君显灵,遂建老君堂祭祀。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在老君堂基础上正式建立玄妙观,其名取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明代是玄妙观的鼎盛时期。洪武四年(1371年)增建,正统二年(1437年)扩建,嘉靖、万历年间又多次增修,使其成为豫西南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当时玄妙观占地10万平方米,拥有田地7800亩,香火鼎盛,道众云集。崇祯年间,李自成攻破南阳城后,玄妙观道士主动收集城内尸骨掩埋超度,这一善举使其在南阳民众中声望大增。 清代虽总体"重佛抑道",但玄妙观却独受皇室青睐。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曾一度更名为"元妙观"。雍正八年(1730年),朝廷赐斗姥神像及"慈云法雨"匾额;同治六年(1867年),因主持张宗璇抗击捻军有功,特赐《道藏》一部;光绪三十年(1906年),慈禧太后亲题"惠浃中州"、"全真广学"匾额。鼎盛时期,玄妙观有殿宇310余间、神像75尊、道众200余人、田产7700亩,与北京白云观、山东长青观、西安八仙庵并称全国道教"四大丛林"。 民国时期,玄妙观开始走向衰落。1929年冯玉祥推行"废庙兴学"政策,玄妙观虽经请愿得以保留,但1930年斗姥阁因驻军失火爆炸被毁。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轰炸又摧毁了无梁殿、"惠浃中州"牌楼等重要建筑。1948年南阳解放时,玄妙观仅剩田地十顷、道人四十八名。新中国成立后,玄妙观被南阳县人民政府占用,道教活动中止。 改革开放后,玄妙观迎来转机。2000年,南阳市道教协会在独山南坡购置土地12亩,开始重建玄妙观,现已建成三清殿、娘娘殿、药王殿等建筑。2013年,全国政协委员黄信阳曾提案建议在原址恢复玄妙观,但至今未实现。如今,这座曾影响南阳七百年的道教圣地,正在新的历史时期寻求复兴之路。#孙家楼夜话#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玄妙观#南阳#入伏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3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1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