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06: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古文观止》打卡Day179|范增论 读《范增论》,如见苏轼以“义帝之死、君臣之隙”为媒抒“识时知变”之怀,字里行间满是对“知几其神、早去为智”的深刻洞见,对“疑生谗入、祸起萧墙”的历史反思,更有对“去就有度、明哲保身”的处世倡导,道尽宋代士人“洞察人心、鉴古知今”的襟怀,以及对“审时度势、立身有道”的人生追求。 ✅ 开篇破题:以“去就之辨”立根基 文章以“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起笔,先铺陈范增遭疑、辞官身死的史实,继而抛出“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的核心观点——独恨其不早尔,既交代史论的创作核心,又奠定全文警策犀利的基调,更埋下“识时势、明进退”的脉络,开门见山且引人深思。 ✅ 中间析理:以“层层溯源”明本质 文中紧扣“范增当何时去”展开多重铺陈,深化论证内涵:一是溯源疑隙之始——指出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已是弑义帝之兆,更是疑增之本,非待陈平离间;二是剖析利害之深——义帝为范增所立,其存亡与增祸福与共,无义帝而增必不能久存;三是批判抉择之陋——范增年七十仍恋功名,未在君臣名分未定之时明去就,反欲依羽成事。在“溯源头、析利害、批抉择”的系统阐释中,直指“处世之本在知几,立身之要在明断”的本质,逻辑严密且说服力强。 ✅ 结尾立论:以“人杰之叹”升主旨 文末以“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收束,点出“史论”的核心意义——不仅是对范增个人命运的复盘,更是对士人处世之道的昭示。既呼应开篇“去之为善”的观点,又将个人抉择升华为“识时知变、坚守底线”的人生坚守。结尾由范增的成败延伸至对“人杰”的评判,既收束前文对疑隙、利害、抉择的铺陈,又将“去就之术”转化为“立身之道”的价值倡导,尽显士人洞察人心规律、心系处世智慧的风骨,余韵悠长且意味深远。
00:00 / 07: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时钟石记朗读 #治愈系风景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第35集 古诗文 苏轼之三起三落 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逝,因无子嗣,其弟端王赵佶继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新帝初立,朝堂风向骤变,被贬旧党陆续遇赦。远在儋州的苏轼接获赦令时,正坐在槟榔庵前教黎族孩童读书,他将手中《论语》递给学生,笑道:“吾归矣。” 北归之路漫长得像一场回溯。从儋州渡海至雷州,百姓夹道焚香;抵廉州知州携全城士子迎于江岸;到广州时,商贩自发罢市三日,只为一睹这位“苏使君”风采。他在梧州遇故人,席间挥毫写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笔力虽不及壮年,却多了穿透世事的温润。 行至虔州(今江西赣州),他病了。并非单因冷食——北归五月,万里舟车劳顿,加之儋州五年“食无肉、居无室”的磋磨,早已掏空了这位六旬老人。起初只是腹泻,后转为痢疾,连日水米难进。门生李之仪赶来侍疾,见他倚在榻上翻看《陶渊明集》,轻声叹:“早知如此,不如仍在海南。”苏轼笑答:“天地之间,何处非归处?” 1101年,七月,船抵常州。这座他曾多次游历的江南小城,成了生命终点。临终前两日,他勉强起身,对守在床边的三子苏过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弥留之际,好友维琳长老在耳畔念《金刚经》,他忽然睁眼,留下最后一句:“着力即差。” 1101年,7月28日,64岁的苏轼溘然长逝。消息传开,“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连岭南百姓也设祭遥奠。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从凤翔初仕的意气风发,到乌台诗案的生死一线;从元祐回朝的翰林荣光,到岭海漂泊的九死一生;最终北归的归途,成了生命的终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写于黄州的词,恰似他一生的注脚。起起落落间,他把贬谪路走成了文化苦旅,将困境活成了诗意栖居。千百年后,人们记得的不仅是那个写出“大江东去”的文豪,更是那个在泥泞中仍能“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东坡居士——他让中国文人读懂了:真正的豁达,从不是顺遂时的放歌,而是困顿时的躬身前行。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