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9: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极刑录:周朝磬刑执行全过程 磬刑:古代贵族的特殊死刑 你知道在周代的司法档案里,有一种死刑方式能让贵族保留全尸吗?这就是磬刑——中国古代最早的绞刑雏形。 《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所谓磬刑,就是用绳索勒紧致人窒息。受刑者深陷痛苦却体肤无损,这种刑罚的起源与周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密不可分。在“刑不上大夫”的礼法思想下,庶民犯罪常被处以辫戮、斩首等刑,而公族成员则享有保全尸体的特权。 郑玄在注解《礼记》时明确指出:“悬缢杀之曰磬”。唐代贾公彦进一步解释:“如磬乐器之悬也。”执行磬刑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地点选在郊野,由甸人负责实施,既是为了隐蔽,也体现了“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的理念。 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帛带缠绕罪人颈部逐步收紧;另一种是将罪犯悬吊在支架或树上勒紧致死。对于贵族死囚,周代还设有独特的审判程序——案件判决后,司法官需三次向国君请示宽恕,直到第三次国君才可拒绝。这种程式化的过程彰显了周代刑法中礼法与政治的微妙平衡。 北魏时期,磬刑正式被纳入法典,成为法定死刑执行方式之一。北周进一步细化死刑种类,明确“磬、绞、斩、枭、裂”五等,磬刑位列死刑之首。隋文帝杨坚制定《开皇律》时废除北周鞭刑、枭首等酷刑,确立“死、流、徒、杖、笞”五刑体系,磬刑与绞刑合并为绞刑一种,仅保留绞、斩两种死刑。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死刑执行方式从保留全尸向效率优先转变。 从法律思想史角度看,磬刑的出现和适用反映了中国古代“明德慎罚”的理念。对贵族采用保留全尸的死刑方式,既是对特权的维护,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观。当隋代《开皇律》将磬刑并入绞刑后,这种特殊的死刑执行方式便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在文献中留下其曾经的踪迹。 #死刑 #酷刑 #磬 #刑罚#法律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8
00:00 / 08: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刑罚录:周朝鞭刑执行全过程 中国最早司法判决书 你知道中国现存最早的司法判决书记录了怎样的刑法吗?1975年,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亻朕匜底部铭文,完整记载了一场发生在3000年前公开执行的鞭刑判决,揭开了周朝“鞭刑”这一重要肉刑的神秘面纱。 作为周朝“九刑”体系的核心刑法,鞭刑绝非战场上的随意抽打,而是通过《周礼》严格规制的仪式化法律程序。执行鞭刑的刑具“官鞭”由官府统一制作,刑杖选用法定规格的金条,长度与粗细均依《周礼·秋官》记载严格定制。 清代学者沈家本在《历代刑法考》中考证,这种标准化刑具象征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秩序——对平民多鞭笞背部,对官吏则鞭笞腿部,刑具规格随身份递减。 执行程序更显法治严谨性。依据《尚书》“吕刑”记载,“五刑之属三千”的完备体系中,罪犯定罪后需在市级或官署前公开受刑。司刑官当众宣读罪状,行刑时由专职官员全程监督,确保鞭数与判决一致。这种“路人于市,与众弃之”的公开性,完美诠释了周朝“明德慎罚”的治理哲学。 刑法等级划分之精细更令人惊叹。平民犯罪通常以十二鞭为基数递增;官吏失职多鞭笞腿部;严重犯罪可致百鞭导致伤残。亻朕匜铭文记载的“牧牛案”便是典型——这位官员因诬告上司,先被判鞭笞一千,后经法定程序减免为鞭笞五百,最终执行时还并处三百锾罚金。 这篇现存最早的判决书,清晰印证了刑罚数量法定、可依法减免、肉刑与罚金并行的司法原则。从刑具规制到执行场所,从量刑等级到监督机制,周朝鞭刑构建起完整的法制体系。亻朕匜铭文中那个历经3000年仍清晰可辨的“鞭”字,不仅记录着具体刑法,更见证了中国法治从商代神权震慑向周代礼法秩序的关键转型。这种将法治与教化深度融合的智慧,为中华法系奠定了千年基石。 #刑罚#法律#鞭刑#犯法#犯罪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