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00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15
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陕西的逃难史,陕西的饥馑史! 陕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称为饥年,两料未收称为荒年,连续三料未收称为年馑。而民国十八年年馑是三年六料基本未有收成。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全省92县尽成灾区,全省有250多万人饿死,40多万人逃荒,700万人奄奄一息、其中40万人惨遭贩卖,其中多为妇女。1929年《大公报》报道:“合阳一家7口人,两个女儿被卖斗麦,父亲饿极了,抓了一把往嘴里塞,结果被饿红了眼的三个儿子活活掐死了。”为了活命,许多父母将子女卖于他人,人市上都是插草表卖人的。刚开始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还可以卖到5块钱,高一些卖到8块钱,当时一斗麦子卖到12块,价值2个人。随着后来灾情越来越严重,父母为了子女活命,不用给钱,直接可以把人带走。为了阻止人口贩卖,陕府开始收人头税,邻省山西看着眼红,便开始对这些人贩子收过路费,每人5元,竟然收了200万,陕西籍的于右任老先生在南京报告灾情的时候说:“两年之内由陕卖出之儿女,可稽者四十余万”,这还只是山西这一片交税可查的,其它的更不用说了。老觉得现在河南人在陕西的多就吃了多大的亏,其实在历史上陕西人逃亡河南的要多的多。 中国人口流动的趋势就是西部向东部流动,北部向南部流动,连在中东的伊斯兰都跑到中国几百万,河南人的迁移方向是东南,江浙、福建一带,这是国家认可的。 《三国志》西汉董卓之乱,其属将李榷、郭汜、张济尽烧长安,驱赶几十万居民迁往洛阳,一路死伤无数,哭号震天唐朝初期,陕西饥民大量逃亡河南,太宗一度下令关闭潼关,依然不能改变饥民逃亡的局面,唐皇室也食不果腹。 武则天时期,曾一次迁10万户陕西、山西人到洛阳;明代末年,李自成等流寇作乱,陕西全境涂炭,饥民逃亡河南的以百万计。河南开封、社旗县、郏县、洛宁等都有山陕会馆,就是几百年前逃荒的陕西和山西人修建的 。当然,河南人也迁徙,但主要是东南,至于为什么陕西河南人那么多,主要是因为抗战,陕西没有日本人,相对安全,所以河南人才历史性的大量迁往陕西王朔说过一句让陕西人痛骂的话,“现在的陕西人都是匈奴人的后代,真正的陕西人都逃亡了”,话糙理不糙。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改变陕西人的观点,从古到今河南毕竟养育了陕西千年,陕西地贫人多,粮食年年不够吃,河南历代都是陕西的粮仓。河南人到陕西叫迁移,叫迁徙,叫历史性迁往。#陕西逃荒史 #逃荒 #陕西 #饥馑 #陕西饥馑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袁公稼穑赋 袁公隆平,字蕴宏德;身系苍黎,志济黔首。少历饥馑,见田畴之萧索、黎元之流离;长怀宏愿,立田垄之誓盟、济民之初心。以毕生之勤,破五谷之限;以寸心之智,解亿兆之忧。其功如嵩岳,庇荫华夏;其德若江河,泽被万邦。 忆昔洪荒以降,食馑为千古之患。古时常有饿殍载道、易子而食之惨;近世亦有战乱频仍、粒米如金之艰。公睹此古今同困之状,痛心疾首,遂弃文从农,执耒耜而探农道,踏阡陌而究稻理。寒来暑往,沐风栉雨于南亩;昼思夜索,焚膏继晷于实验室。屡败屡试,不馁其志;千磨万击,不改其衷。昔神农尝百草,教民耕种;后稷播百谷,利济苍生。公承先贤之业,拓古今之新途,育杂交水稻之良种,破亩产千斤之壁垒。稻浪翻金,遍覆九州沃野;仓廪充盈,渐消千古饥忧。 公之为人,朴素无华。布衣蔬食,不慕虚荣;躬耕垄亩,不辞劳苦。尝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其言谆谆,其行灼灼。心怀“禾下乘凉梦”,眼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一生所求,只为苍生无饥;毕生所系,唯有粮食安全。当是时,寰宇多艰,粮荒时有,公之科研,如甘霖普降,救万民于饥馑边缘;公之精神,如灯塔高悬,引后世于兴农正道。 昔管仲相齐,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李冰治水,都江堰成,沃野千里。古之贤达,利在千秋;今之袁公,功盖万古。其德足以配天地,其功足以昭日月。虽驾鹤西去,然稻穗飘香处,皆为公之身影;仓廪殷实处,皆记公之功德。 唉!百姓把粮食看作生存的根本,袁先生把农业当作自己的使命。一辈子辛勤耕耘,换来了天下没有饥荒;毕生无私奉献,赢得了千秋万代的敬仰。愿袁先生的精神,像优良的谷物一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愿后代子孙,继承袁先生的志向,勤奋耕种不停歇。这样一来,华夏大地就能永远安宁,百姓就能无忧无虑,袁先生的遗愿一定能够实现;袁先生的英名,必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永远流传不朽!#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袁隆平#粮食#赋#窜天猴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独自宅家记》 向来是"腹中书鼓噪,方知饥馑至"的,横竖读书倦了,便倒头睡去;醒来饥肠辘辘时,一碗炸酱面足矣。饱食后,与二三网友论道片刻,复又埋首书堆。近来读钱氏《管锥编》,竟如饮醇醪,不觉沉醉。[捂脸][强] 钱氏于《管锥编·左传正义》第十二则论《闵公二年》,拈出"秦伯犹用孟明"之"犹","曰尽敌而反"之"曰",谓之"句中著一字而言外反三隅",真可谓"字字见血"。 其一,字里藏刀。古书字句,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机锋。"犹"字一出,非但道出秦伯之用人,更将孟明前败、秦伯之量、众人之疑、结局之必然,尽数囊括。"曰"字看似寻常军令,却已暗伏轻敌之兆,恰似"一叶落而知秋"。 其二,史笔如刀。此般"一字千金"之法,实与"春秋笔法"同出一辙。钱氏更举《石头记》四十一回"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的绿玉斗来斟与宝玉"之"仍"字为例,此一字既表重复,又暗藏妙玉心事,真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 其三,文史互证。史家之"微而显",文人之"志而晦",本是同根而生。史笔之简,实为"以少总多";文心之巧,恰似"借尸还魂"。 其四,古法今用。钱氏痛陈今人忘却此等修辞古法,犹如"弃珠玉而拾瓦砾"。殊不知古人"微言大义"之妙,正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大哭] 世人常道简约为美,然真简者,非字寡也,乃"以一驭万"也。钱氏此论,不啻为沉迷西学者下一针砭。当此之时,重温古法,或可疗治"失语"之疾。[微笑][强]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98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47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