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老十戈1周前
取款万元遭盘问:反诈与隐私的边界该如何拿捏? 律师取款竟被当嫌疑人盘问报警?近日,知名律师周筱赟在建设银行东营支行取现超万元遭核查的事件,将银行反诈规定推向舆论风口,引发关于权利边界的深度热议。 事件核心直指矛盾焦点:银行以东营市反诈中心规定为由,要求取现超1万元需说明资金来源及用途,认为这是筑牢反诈防线的必要举措;而周筱赟律师则明确反对,指出此举涉嫌侵犯个人隐私权,违背合法合规原则。一边是守护群众财产安全的反诈责任,一边是公民受法律保护的隐私权利,两者的碰撞让公众陷入思考。 事实上,银行的反诈初衷值得肯定,近年来电信诈骗频发,严格资金核查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监管措施需有合法依据、合理边界,不能以“反诈”为名过度干预正常金融消费,更不能忽视公民的合法权益。过度盘问、扩大核查范围,不仅会降低服务效率,还可能引发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危机。 此事的本质,是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的平衡命题。反诈不能沦为侵犯隐私的借口,合规也不应成为规避责任的挡箭牌。唯有让监管措施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明确核查的合理范围与流程,才能既守住反诈底线,又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实现安全与自由的共赢。 需要我结合具体法律条文,进一步分析银行核查行为的合规性吗?#夜景 #城市夜景 #杭州 #电影 #动画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1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闲聊一件事 今天又有客户在大厅因为银行卡被限额跟柜员发脾气,这事儿几乎成了我们每天上班都得面对的常态,所以近期周筱赟律师取款遇阻的事儿,真不是啥新鲜个例。我所在的地区,相关部门对银行反诈措施也是“一刀切”的要求,这么做不光特别容易让大家不满,更把银行基层柜员架在了火上烤,执行规定吧,肯定得罪客户;不执行呢,又怕被追责,真是左右为难。这种乱象确实该好好整治了,内容怕被“和谐”了,我只能搬出“教员”的思想来批判这种乱象了。 “教员”在《矛盾论》里说过“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这本是条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正道。可再看银行反诈的“一刀切”,压根没照着这个规律来。公安这些部门反诈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但下达的指令却层层加码,压根没好好考虑不同交易场景的差别。银行作为执行方,只能死板地落实指令,既没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调研,搞清楚不同人的资金往来规律,也没做到“从一般到特殊”的精准施策,反而用一个标准套所有情况,最后误伤了不少无辜群众,这不就是“教员”一生都在痛批的教条主义吗? 再从群众路线的角度看,“教员”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但现在的反诈工作,在这条路上也完全走偏了。制定政策的人脱离了基层实际,光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既没倾听过银行基层柜员的真实难处,也没顾及普通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储户取自己的合法存款,却要被反复问钱要花在哪儿,储户说了又不敢信,还得查流水搞各种交叉检验,查这查那,连隐私都要过问,影响了人家的正常生活,导致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公安部门的反诈指令本来是为了守护大家的钱袋子,结果因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反倒成了给群众添堵的事,最后银行成了矛盾的集中点,平白受了不少指责,一肚子委屈没处说。 但凡制定政策的人掌握正确的认知方法,也不会制定出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具体怎么做,“教员”在几十年前就给出了方法。平时要多琢磨怎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一刀切”的政策既是懒政,更是不作为的表现。这些人要庆幸有人理论结合实际地开导,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遇见这种懒政不作为的政策可都是直接“骂娘”的。#日常分享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