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4
双十一15年:从狂欢到理性 15年前,一场只有27个品牌参与的促销活动,如今演变成全民消费狂欢。双十一的15年,就是中国消费变迁的活化石。 2009年,淘宝商城初创双十一,0.52亿元的销售额,让这个被命名为“光棍节”的促销活动初试啼声。那时的消费者,还在为抢到一件打折商品而雀跃。 到了2012年,移动端破局,天猫双11成交额飙升至191亿元,手机淘宝成交额占比骤增至30%。消费者开始捧着手机彻夜守候,等待零点钟声敲响后的秒杀。 2015年,全球化起航。912亿元的成交额中,跨境进口成交额同比增长47%,全球200多个国家的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国门之内。 2019年,双11迎来巅峰时刻。天猫成交额2684亿元,京东累计下单额2044亿元,超20万品牌参与,直播间成为新战场。消费者的购物车里,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盛宴之后总有调整。2022年,天猫未公布具体成交额,仅表示与2021年持平。社交媒体调查显示,超六成消费者购物意愿降低,消费热潮开始回归理性。 到了2024年,理性回归成为主流。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2%,增速较2021年下降12.8个百分点。中国消费者协会报告显示,实用主义成为主流消费观,消费者开始更加注重商品的实际价值。 2025年,新常态成型。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显示,71.3%的消费者更关注商品实际价值。双11逐渐回归普通促销季定位,消费者不再为满减而凑单,只为需要而购买。 15年间,双11从促销活动演变为消费现象,又从消费狂欢回归理性选择。它折射出从物资短缺到商品过剩,从盲目跟风到理性选择的时代变迁。数据显示,2025年双11期间,全网销售总额较2021年峰值下降约18.6%,但退货率同步下降至15.3%。这种量减质升的消费行为变化,标志着市场与消费者共同走向成熟。 新生代消费者的崛起加速了这一转变。他们更倾向于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行深度比较,平均每个下单决策需要浏览6.3个测评视频和4.8篇攻略文章。冲动消费正在被理性选择所取代。 电商平台也在积极适应这一变化。京东延长价保周期,提供更多环保选择;天猫推出理性消费倡导计划,帮助用户避免重复购买。整个电商生态正在从追求规模转向注重…… #双十一 #消费升级 #网购 #双11故事 #消费观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7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