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 (公元前37年-668年)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存续705年,历经28代王。 一、起源与建国 高句丽由扶余人朱蒙(又称邹牟王)于西汉建昭二年(前37年)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建立,最初定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建国初期国号可能为"卒本扶余",公元14年改称"高句丽"。朱蒙为扶余王室庶出,因权力之争率部南下,以浑江中下游为根基建立政权。 二、地理范围与都城 政权早期中心位于今吉林集安与辽宁桓仁一带,后逐步向朝鲜半岛北部扩展,鼎盛时期疆域涵盖今吉林、辽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高句丽首创"山城防御体系",在交通要道和战略纵深构筑众多山城,平时居住平地都城(卒本城),战时退守山上都城(五女山城)。五女山山城因其特殊地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三、政治军事特征 政权以国王为中心,下设各级官僚机构,高官称号"主簿"沿用汉制。军事上凭借强悍骑射传统和山城防御,多次抵御中原征伐。5世纪后期,高句丽曾改称"高丽",其君主被中原王朝册封为"高丽王",但为与后世王氏高丽区分,史学界仍称"高句丽"。 四、文化成就 文化呈现多元融合特征:语言属肃慎语系,文字使用汉字;信仰从萨满教、原始宗教发展为佛教、道教并行;建筑以石筑墙、木结构屋顶为特色,雕塑与绘画艺术发达。政权在发展过程中深度吸收中原文化,同时保留鲜明民族特色,形成独特的地域文明。 五、与中原王朝关系 西汉时期,高句丽是玄菟郡下的部族组织,接受汉朝管辖。魏晋以后借势扩张,与中原冲突加剧:244-245年曹魏毋丘俭破丸都城,342年慕容皝攻陷丸都掳走5万余人。隋唐时期,高句丽成为东北边患,隋文帝、炀帝四次征讨未果,最终于668年被唐高宗派李世勣、薛仁贵等攻灭,平壤城陷落标志着政权终结。 六、重要澄清 高句丽灭亡250年后,朝鲜半岛出现王氏高丽(918-1392年),两者在立国时间、民族构成、疆域范围和王族血统上均无传承关系。高句丽是中国东北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而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本土王朝,史学界严格区分二者。 #高句丽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8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1
00:00 / 08: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