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天工开物》 一、基本信息 - 书名:天工开物 - 作者:宋应星(1587-约1666),江西奉新人,明末科学家、政治家 - 成书:明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 - 地位: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被李约瑟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021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二、内容与结构 - 三编十八卷: ‑ 上编:谷、帛、盐、糖、陶、冶等生产技术 ‑ 中编:舟车、锤锻、火药、纸墨等制造工艺 ‑ 下编:五金、珠玉、酿造等化学与矿物工艺 - 特色:图文并茂,含123幅版画,系统记录明末以前中国主要手工业与农业技术。 三、核心科技与贡献 1. 农业:早稻、甘蔗、茶树等栽培技术,记录“翻耕”“间作”等细节。 2. 手工业:详述火药、纸墨、陶瓷、冶金等流程,含“百斤铁用炭百斤”等定量数据。 4. 定量记录:如“百斤铁用炭百斤”“一昼夜纸百斤”等,体现定量科学思想。 5. 技术传播:2021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全球科技史重要文献。 四、历史与传播 - 1637年成书后迅速传入日本、朝鲜,成为东亚科技重要文献。 - 19世纪传入欧洲,李约瑟称其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2021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全球科技史重要文献。 五、一句话总结 《天工开物》以“图录+定量”方式系统记录明末中国科技与工艺,是古代科技史的百科全书,其定量记录与图录方式为现代科学与技术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宋应星六考六败后写下的《天工开物》,竟成了欧洲工业革命的“技术圣经”! 《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科技巨著,成书于崇祯十年(1637年),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书共3卷18篇,系统记载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兼具科学价值与人文内涵,以下从核心看点、历史地位、趣味细节三方面解析: 一、核心内容:解码古代生产的“黑科技” 1. 农业:从育种到加工的全流程记录 - 水稻育秧与移栽:详细记载“秧田期30日移栽”“以骨灰、石灰培土”的育秧技术,比欧洲早200年提出土壤改良理论(卷一《乃粒》)。 - 甘蔗糖制作:记录“牛拉石碾榨汁→瓦釜熬糖→瓦溜(陶制漏斗)分蜜”的制糖工艺,配图呈现明代制糖作坊的分工模式(卷六《甘嗜》)。 2. 手工业:金属、陶瓷、纺织的技术巅峰 - 冶金术:首次记载“生铁淋口法”(用生铁溶液淋在熟铁上炼钢),并绘制“活塞式鼓风炉”图谱,比欧洲同类技术早约100年(卷十四《五金》)。 - 景德镇制瓷:揭秘“造瓷工序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从淘泥、拉坯到施釉、烧窑,甚至记载“匣钵装瓷防粘釉”的细节(卷七《陶埏》)。 3. 能源与机械:世界最早的“动力系统”描述 - 记载“水转大纺车”以水流驱动32个纺锭同时工作,日均纺线量是手工纺车的20倍(卷二《乃服》); - 提出“煤炭脱硫”技术:“煤经烈火,过锤者为末,用水漂净石渣”(卷十一《燔石》),比西方早300年意识到硫化物危害。 二、历史地位:被西方“重新发现”的东方智慧 - 欧洲学者的惊叹: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将其译为法文,称“中国技术百科全书”,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引用其农业记载作为“人工选择”的例证。 - 日本的“开物学”:江户时代学者佐藤信渊依据《天工开物》改良日本农业,书中“蚕种杂交”理论推动日本蚕丝业革新,至今京都大学仍藏有明刻本。 - 反传统的“叛逆”:明代主流重科举轻技术,宋应星却在序言中直言“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将工匠技艺抬升至与儒学同等地位,堪称古代科技的“非主流宣言”。 三、冷知识:藏在书中的趣味细节 - “环保预警”先驱:指出“滇中铜矿石开采过深则矿脉衰竭”,呼吁“取有度,用有节”(卷十四《五金》),比现代环保理念早300年。 总之它不仅是一部工艺手册,更是古代中国“实践出真知”的智慧结晶。 #历史人物 #古人的智慧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3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历史著作 #明朝历史著作 #天工开物简介 宋应星是明代著名科学家,生于1587年,江西奉新人。他自幼聪慧,虽科举之路坎坷,但广泛涉猎农、工、矿等实用学问,中年后放弃仕途,专注于总结民间生产技艺,最终完成了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成书于1637年,全书共三卷十八篇,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与经验。书中内容涵盖广泛:从稻麦种植、养蚕缫丝,到矿石开采、金属冶炼,再到纸张、陶瓷、兵器的制造,甚至包括榨油、制盐、酿酒等民生技艺,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 宋应星的编写理念独特,他注重“实学”,强调“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完全以实用为导向。书中不仅详细描述生产流程,还配有123幅精美插图,直观展示工具构造和操作场景,如冶铁时的鼓风装置、纺织用的花机等,使技术细节一目了然。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天工开物》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蕴含诸多先进认知:记载了“骨灰蘸种”的农业技术,比欧洲早近200年;准确描述了锌的冶炼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相关系统记录;在纺织部分,对蚕种杂交的观察也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学思想。 《天工开物》在国内曾因“不涉科举”一度湮没,却在传入日本、欧洲后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西方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窗口。它不仅是中国科技史的瑰宝,更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印证了“天工开物,巧夺天工”的造物精神,至今仍为研究古代技术史提供着珍贵资料。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