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
大师1年前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今广州南沙区榄核镇),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中国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928年入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1929年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00:00 / 36: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3
我记得在2020年,第一次接到了要朗诵《黄河大合唱》的任务时,我非常忐忑、非常担忧,所以我就给瞿弦和老师打了个电话。因为瞿老师是86版黄河大合唱的朗诵者,也是我心中经典版本的创作者。可以说,我的《黄河大合唱》朗诵创作,完全是向瞿老师学习的。 当时,瞿老师在电话中先是鼓励了我,然后很详细地给我讲解了如何处理朗诵词的内容,在电话的最后,瞿老师对我说,“赵岭,如果你真的想朗诵好黄河大合唱,一定要去黄河边、一定要去黄河壶口”。 所以,“去黄河壶口朗诵黄河大合唱”成为了我的念想,没想到,这次的机会竟然让这个愿望成真了。在这次“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 两岸音乐会”上,我与台湾琵琶演奏家刘芛华老师合作了《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合作的时间很短,但我感觉我们的合作非常顺畅,我想可能就像黄河大合唱的朗诵词里说了,“我们都是黄河的儿女”。 当站在壶口旁,感受着黄河的风吹在我脸上、水打到我身上,我真切地、彻底地体会到了光未然先生在词中所写的“风在吼、马在叫”的含义,那万马奔腾般的、势不可挡的力量。我感受到了来自内心难以言说的激动,像是被黄河注入了力量。 这次活动带给我很多思考,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黄河的力量、感受到了光未然和冼星海两位先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蕴含的力量。而且我想,这次黄河和黄河大合唱的朗诵给予我的力量,一定会一直伴随着、鼓舞着我未来所有的朗诵创作。
00:00 / 05: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3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55
00:00 / 07: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1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