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徐伟忠2月前
循环经济的物理学原理 循环经济的科学逻辑与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优化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实现系统动态平衡与高效运转,其理论根植于物理法则,实践依赖绿色技术支撑。 一、科学根基:物理法则的底层支撑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决定了“物质闭环”理念,生产中的“废弃物”仅是形态转化,可通过技术重归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揭示封闭系统终将无序,循环经济需持续输入“负熵”(能源、信息等)对抗熵增,如光伏电站注入能量、AI优化资源配置。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开放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可从无序走向有序。这解释了循环经济为何强调“产业链协同”——只有开放流动,才能高效循环。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成为新型“负熵”,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提升效率,与能量、物质共同支撑系统有序。 二、产业实践:从自然循环到人工重构 农业依托生态属性形成天然循环,如“养殖粪便—肥料—种植—秸秆饲料”闭环,结合物联网可提升资源利用率30%以上。工业需通过技术构建人工循环,分三级:废弃物资源化(如钢渣制建材)、产业链协同(园区内废物互用)、零废弃生产(源头减废),核心是平衡环保与成本。 三、社会价值:能源革命与共同富裕 绿色能源是循环经济的“负熵核心”,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打破资源依赖,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机遇。共同富裕需遵循“动态非平衡”原理,通过制度公平(如生态补偿机制)打破资源分配失衡,而非绝对平均,这与循环经济逻辑一致。 循环经济是场系统革命,需以整体视角重构生产生活,通过能量、物质、信息协同输入维持系统活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路径。#徐伟忠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5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8: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6
00:00 / 1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1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徐伟忠2月前
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核与实践演进:从物理法则到产业革新 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核与实践演进:从物理法则到产业革新 循环经济作为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其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始终根植于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同时关联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热力学定律到信息时代的技术赋能,从农业生态的天然循环到工业系统的人工重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优化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与高效运转。 一、循环经济的科学根基:物理法则下的系统逻辑 任何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最终都需经得起自然科学规律的检验。循环经济的底层逻辑,深度嵌套于物理学的核心定律之中,其运行机制可通过热力学定律、耗散结构理论等经典理论得到清晰阐释。 (一)热力学定律:循环经济的“第一性原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物质与能量的不灭性——它们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在不同形态间转化。这一规律直接决定了循环经济的“物质闭环”理念:生产消费过程中所谓的“废弃物”,本质上只是物质形态的临时转化,而非“无用之物”。例如,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可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化工原料;农业种植产生的秸秆,经处理后可成为养殖饲料或生物质能源。这些实践的本质,正是对“物质总量守恒”原理的应用——人类对“有用”与“无用”的划分,仅基于当下的技术能力与需求,而物质本身的存在始终恒定。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则揭示了系统演化的必然趋势:在封闭系统中,能量分布会逐渐趋于均衡,即“熵增”,最终导致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直至陷入“热寂”状态。这一规律为循环经济指明了核心任务——通过持续输入“负熵”,对抗自然的熵增趋势。这里的“负熵”,既包括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更涵盖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智慧化技术。例如,光伏电站通过吸收太阳能为系统注入能量负熵,AI算法通过优化物流路径减少资源浪费,本质上都是通过“外部输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二)耗散结构理论:开放与非平衡的活力密码 耗散结构理论进一步阐释了系统保持活力的条件: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持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可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的“耗散结构”。这一理论为循环经济的“开放性”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只有保持系统的开放,允许物质、能量、信息的自由流动,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循环利用。#徐伟忠
00:00 / 04: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