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
《盐铁论·卷五》孝养 第二十五 文学曰:“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也。’故富贵而无礼,不如贫贱之孝悌。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朋友之道尽信焉,三者,孝之至也。居家理者,非谓积财也,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义而已矣。”   丞相史曰:“八十曰耋,七十曰耄。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故孝子曰甘毳以养口,轻暖以养体。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无端絻,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无肴膳,虽闵、曾不能以卒养。礼无虚加,故必有其实然后为之文。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夫洗爵以盛水,升降而进粝,礼虽备,然非其贵者也。”   文学曰:“周襄王之母非无酒肉也,衣食非不如曾皙也,然而被不孝之名,以其不能事其父母也。君子重其礼,小人贪其养。夫嗟来而招之,投而与之,乞者由不取也。君子苟无其礼,虽美不食焉。故礼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是馈轻而礼重也。”   丞相史曰:“孝莫大以天下一国养,次禄养,下以力。故王公人君,上也,卿大夫,次也。夫以家人言之,有贤子当路于世者,高堂邃宇,安车大马,衣轻暖,食甘毳。无者,褐衣皮冠,穷居陋巷,有旦无暮,食蔬粝荤茹,膢腊而后见肉。老亲之腹非唐园,唯菜是盛。夫蔬粝,乞者所不取,而子以养亲,虽欲以礼,非其贵也。”   文学曰:“无其能而窃其位,无其功而有其禄,虽有富贵,由跖、蹻之养也。高台极望,食案方丈,而不可谓孝。老亲之腹非盗囊也,何故常盛不道之物?夫取非有非职,财入而患从之,身且死祸殃,安得膢腊而食肉?曾参、闵子无卿相之养,而有孝子之名;周襄王富有天下,而有不能事父母之累。故礼菲而养丰,非孝也。掠囷而以养,非孝也。”   丞相史曰:“上孝养色,其次安亲,其次全身。往者,陈余背汉,斩于泜水;五被邪逆,而夷三族。近世,主父偃行不轨而诛灭,吕步舒弄口而见戮,行身不谨,诛及无罪之亲。由此观之:虚礼无益于己也。文实配行,礼养俱施,然后可以言孝。孝在实质,不在于饰貌;全身在于谨慎,不在于驰语也。” #知识分享 #涨知识 #汉朝 #经济 #盐铁会议
00:00 / 15: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论语·雍也篇》己欲立而立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 shì )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博施恩给别人,又能普遍救助大众,怎么样?可算是仁者吗?”孔子说:“何止是仁者,那必定是圣人了!尧舜尚且还有些做不到呢!所谓仁,己身想立道,也想使别人能立道,己身想行道于世,也想使别人能够行道。能够就拿己身做例子,来为别人设想,可以说是求仁的方法了。” 孔子的仁道,除了颜回以外,曾子的体悟,应该是十分深刻的。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可以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相对照。己立己达便是忠,立人达人即为恕。孔子说这是求仁的方法,可见仁和忠恕,是一以贯之的。 能够把忠恕的道理,从自己的身上向外扩展,当然不只是仁道的君子,简直就是圣人。所以孔子虽然十分敬重尧舜,却说尧舜也难以达到这样的地步。 孔子所说的“仁”,有时候指爱他人,有时候是爱自己,也有些时候兼指爱他人和爱自己。这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兼顾自己和他人。“己欲立”与“己欲达”是爱自己。“立人”与“达人”,则是爱他人。 凡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必依凭固定的标准,不需要任何教条,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是消极的预防,属于恕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显然是积极的行仁,必然是忠的推展。 将心比心,是心与心的感应。将自己的爱意,顺着血缘、亲族的关系,逐渐推进,当然可以推己及人。 建议我们,培养心与心的感应能力,体会将心比心的乐趣。#论语遍地开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道统#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读书笔记 ‖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一章让人不禁感叹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你越想得到什么越是得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子在这一章就给出了答案。 一个人在身份不匹配,实力不够时妄想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后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痴心妄想,觉得别人对你好,就认为都是你应该得到的。 我们平常一个特别普通的小现象,你手里攥着一把沙子,攥的越紧,沙子就流的越快,而你松开手的时候,沙子反而会停留在你手上。 其实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当你知道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时候,就要像圣人一样做到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这些想法和行为,也就是戒掉过分的欲望,才能够保全自身,这实际上是老子又一次对无为和有为的辩证。 一小辩证,凡是顺应大道的自然循环,无为而治,得民心得天下,不顺应人性和自然规律,强行有为反而是得不到什么好结果。 人生就像一场较量,也是一场修行。 走路太急容易摔倒,走路太慢容易落后, 太善良容易被欺负,太刚强容易树敌人。 调整自己的频率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 #读书分享 #笔记 #国学文化 #提升自我 #道德经智慧 @抖音小助手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