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37
《论语》季氏第十六第13章 陈亢(gā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今译: 陈亢问伯鱼说:“你有没有听过老师一些特别的教诲呢?”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我父亲单独一个人站在堂上,我快步穿过庭院。我父亲说:‘你学过诗没有?’我说:‘没有。’我父亲说:‘不学诗,不懂得怎样讲话。'于是我退下后就去学诗。又有一天,我父亲又单独一个人站在堂上,我很快地穿过庭院。我父亲说:‘你学过礼没有?’我说:‘没有。’我父亲说:‘不学礼,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于是我退下后就去学礼。我私下只听过这两项教训。” 陈亢退下,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三件事:知道学诗的道理,学礼的道理,还知道君子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私心偏爱。”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立身处世不能偏私。 引述: 弟子们十分好奇,孔子对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偏爱,单独地传授某些特别的东西?这种疑问,原本是人之常情,并不是对老师不信任,或者怀疑老师教学不尽心。有机会问一问孔鲤,来求证一下,也是理所当然。孔鲤答得很自然,并不觉得陈亢的问题,有什么不对或不礼貌,更是坦荡荡的君子态度。 按理说父子单独相处,是最好传授特殊才能的时机。孔子却如同对待一般弟子那样,只问孔鲤学过诗吗?学过礼吗?表示他真正有教无类的伟大胸怀。 诗是没有声的音乐,中国文字一字一声,诵起来好像音乐一样,充满了生命的节奏和人格的充实。不学诗,似乎丧失了沟通的共同语言,所以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说话。 礼是良心的表现,用来治理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孔子说不学礼也就不知道怎样立身,意思是怎么做人都不知道。 陈亢不愧是孔子的弟子,能够问一得三,问一个问题却明白三种道理:要学诗,要知礼,还要对自己的子弟没有私心偏爱。 生活智慧: (一)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和古代不同。出口诗词,很可能人家反而听不明白。但是成语的运用,则显得十分重要。不但不应该滥用成语,而且不可以随意改变,以免严重地影响后代子孙的沟通。 #论语 #修身养性 #国学智慧 #知行合一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24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师说》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