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ket3周前
背越式跳高训练指导 你是否在跳高上找不到正确训练方法?我自学背越式跳高进入校队,积累了不少针对性练习方法,能帮你少走弯路。 初三校运会,是我和跳高的初次相遇。当时我匆忙看视频模仿动作就上场,成了初学者错误动作的“集合体”:坐着过杆,斜着过杆,过杆时没充分挺髋,动作僵硬;助跑没节奏,起跳点也把握不准,每一步都慌乱。 不过,这次校运会上,我打破了上一次亲眼目睹学长以 1610的高度打破校运会跳高纪录。那一刻,我深受震撼,对跳高的热爱迅速滋生,从此踏上自学背越式跳高的路。 初三在忙碌学习和对跳高的痴迷中过去,因中考我暂时搁置训练。高一,我才重新有机会接触跳高,可场地和器材受限,只有校运会前一个月能尽情练习。 这一个月,我不断摸索改进。坐着跑的错误动作慢慢纠正,起跳点也逐渐找准。或许是长身体提升了肌肉力量,一次练习中,我以不成形的背越式跃过 171 的高度,信心大增,更坚定了在跳高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高二校运会,学校早早开放跳高场地和器材,我有了更多练习机会。凭借高一的基础,一次练习中我突然找到感觉,做出漂亮的背越式流畅过杆动作,仿佛打通了任通二脉,领悟了精髓。一次练习中,我跳到了和身高一样的高度,突破自我的喜悦让我难忘。 带着这份激动,我走上校运会赛场,成功越过 182 的高度。全场掌声欢呼声响起,这个成绩是我之前不敢想的,它是我跳高生涯的里程碑,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因这次出色表现,体育老师推荐我成为体育特长生,我正式开启体育生涯。但现实有挑战,因教练资源、场地器材等问题,我的跳高训练遇瓶颈,成绩停滞。无奈之下,跳高专项改成竞赛 200 米,我和跳高短暂失缘。 大二院运会,我竟在不经意间做出标准背越式动作(其实是技术动作形成的最后阶段,自动化阶段),成功跳过 194 的高度。那根比我高半个头的杆子,自己也有些意外。 也正是这一跳,让我进入师大大跳高校队,接受更专业训练,系统学习背越式跳高知识,对这项运动有了更深刻见解。 回顾这段学习历程,我积累了不少经验。针对初学者斜着过杆、坐着过杆、跳高脖子疼等问题,我总结出有效解决办法。 我带过一个学生,刚开始练习背越式跳高时,动作不规范,斜着、坐着过杆。我只用两节课,就帮他纠正错误,让他能流畅做出完整背越式。虽因学生隐私没放视频,但我想说,我的经验能让初学者少走弯路,快速掌握技巧。 感谢观看!欢迎来聊!#跳高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6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3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3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8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4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93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 怎么练力量爆发力都跳不高?| 运动表现。为什么重量训练和爆发力训练也不能保证你跳得高? 跳高不仅仅是力量和爆发力,还需要技巧!许多运动员在重量训练上花费大量时间,但却发现跳跃高度没有明显提升。问题出在哪里呢?这里有三个常见的错误: 1. 身体转动不足:若想跳得高,身体的转动非常重要。优秀的跳跃者会有效地转动身体,将助跑时积累的能量转化为向上的动力。如果你只是以十只脚趾向前跳,所产生的力量会朝向前方,这样就无法实现有效的垂直转换 2. 膝关节角度:关于起跳时膝关节的角度,90度是产生最大力量的最佳角度。有些人可能在略低于90度的角度时表现较佳,但如果你没有下蹲到这个角度,所产生的力量会明显减少,这会影响你的起跳能力 3. 倒数第二步:这是起跳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不仅要帮助身体进入理想的状态(例如,降低重心),更是为了为“最后一步"做好准备,实现良好的刹车和加速。倒数第二步需要有力量,你必须用力向地面推,并覆盖更长的距离。如果这一步的步伐不够长,就会影响起跳的角度,转化力量的效率也会下降 总结来说,提升跳高的能力需要掌握技巧,并细心调整每一个动作和步伐。力量和爆发力固然重要,但别忘了,正确的方法和技术才是真正帮助你跳得更高的关键! 如有更多问题或者希望进一步了解,随时在留言区告诉我!让我们一起提升你的表现! #健身干货 #功能性训练 #科学运动 #运动表现 #彈跳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2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