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闲聊一件事 今天又有客户在大厅因为银行卡被限额跟柜员发脾气,这事儿几乎成了我们每天上班都得面对的常态,所以近期周筱赟律师取款遇阻的事儿,真不是啥新鲜个例。我所在的地区,相关部门对银行反诈措施也是“一刀切”的要求,这么做不光特别容易让大家不满,更把银行基层柜员架在了火上烤,执行规定吧,肯定得罪客户;不执行呢,又怕被追责,真是左右为难。这种乱象确实该好好整治了,内容怕被“和谐”了,我只能搬出“教员”的思想来批判这种乱象了。 “教员”在《矛盾论》里说过“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这本是条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正道。可再看银行反诈的“一刀切”,压根没照着这个规律来。公安这些部门反诈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但下达的指令却层层加码,压根没好好考虑不同交易场景的差别。银行作为执行方,只能死板地落实指令,既没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调研,搞清楚不同人的资金往来规律,也没做到“从一般到特殊”的精准施策,反而用一个标准套所有情况,最后误伤了不少无辜群众,这不就是“教员”一生都在痛批的教条主义吗? 再从群众路线的角度看,“教员”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但现在的反诈工作,在这条路上也完全走偏了。制定政策的人脱离了基层实际,光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既没倾听过银行基层柜员的真实难处,也没顾及普通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储户取自己的合法存款,却要被反复问钱要花在哪儿,储户说了又不敢信,还得查流水搞各种交叉检验,查这查那,连隐私都要过问,影响了人家的正常生活,导致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公安部门的反诈指令本来是为了守护大家的钱袋子,结果因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反倒成了给群众添堵的事,最后银行成了矛盾的集中点,平白受了不少指责,一肚子委屈没处说。 但凡制定政策的人掌握正确的认知方法,也不会制定出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具体怎么做,“教员”在几十年前就给出了方法。平时要多琢磨怎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一刀切”的政策既是懒政,更是不作为的表现。这些人要庆幸有人理论结合实际地开导,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遇见这种懒政不作为的政策可都是直接“骂娘”的。#日常分享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老十戈2周前
取款万元遭盘问:反诈与隐私的边界该如何拿捏? 律师取款竟被当嫌疑人盘问报警?近日,知名律师周筱赟在建设银行东营支行取现超万元遭核查的事件,将银行反诈规定推向舆论风口,引发关于权利边界的深度热议。 事件核心直指矛盾焦点:银行以东营市反诈中心规定为由,要求取现超1万元需说明资金来源及用途,认为这是筑牢反诈防线的必要举措;而周筱赟律师则明确反对,指出此举涉嫌侵犯个人隐私权,违背合法合规原则。一边是守护群众财产安全的反诈责任,一边是公民受法律保护的隐私权利,两者的碰撞让公众陷入思考。 事实上,银行的反诈初衷值得肯定,近年来电信诈骗频发,严格资金核查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监管措施需有合法依据、合理边界,不能以“反诈”为名过度干预正常金融消费,更不能忽视公民的合法权益。过度盘问、扩大核查范围,不仅会降低服务效率,还可能引发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危机。 此事的本质,是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的平衡命题。反诈不能沦为侵犯隐私的借口,合规也不应成为规避责任的挡箭牌。唯有让监管措施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明确核查的合理范围与流程,才能既守住反诈底线,又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实现安全与自由的共赢。 需要我结合具体法律条文,进一步分析银行核查行为的合规性吗?#夜景 #城市夜景 #杭州 #电影 #动画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银行柜台取现遭“盘问”,我的钱、我的号,究竟谁来做主?取现1万元就要报备,柜台取款遭“盘问”。11月3日,周筱赟律师在山东东营出差期间,因私事前往中国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准备提取4万元现金。他原以为这是一次简单的业务办理,却没想到在资金用途这一环被卡住了。尽管感到不解,周筱赟最初还是试图配合,他让银行柜员备注个人消费。但银行柜员的追问让他无法接受。周当他拒绝透露更多私人信息后,柜员的审查进一步升级,开始查询他银行卡的过往流水,并询问一个月前一笔交易的具体用途。当事人周筱赟一直等了半小时,结果一直没有出警,就问他们到底报警没有?银行的一位领导就说,打了电话,但是反诈中心和派出所无人接听,然后又问你想取多少,他的意思是现在我可以取了。尽管银行方面表示可以取钱了,但是面对这一系列波折,周筱赟最终放弃了取款,选择离开。就在周筱赟的取款经历引发社会热议的同时,远在湖南怀化沅陵县的杨医生和她同为医生的丈夫,也因手机突然被停机而处境尴尬。当事人杨医生:我老公在做手术的时候,突然收到短信,说避免不法分子利用,立马把手机停了。更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杨医生丈夫的手机号归属地为长沙,当地营业厅告知,办理复通需本人携带无犯罪证明前往长沙。为了解决丈夫的难题,杨医生尝试通过中国移动App进行线上申诉,并留了自己的手机号作为联系方式。她万万没想到,这个举动,竟让她的工作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因为他老公的手机被停用了,去投诉时留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投诉完可能还没过一个小时,就收到短信说手机不能用了。自此,杨医生夫妇双双陷入长达二十多天的手机号无法正常使用状态,不仅严重影响了医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更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此期间,杨医生尝试了多种求助渠道,但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转机在僵持二十多天后出现。11月6日下午,在杨医生向媒体反映情况后,她的丈夫收到了运营商发来的线上快速核验途径,手机号码得以复通,而杨医生自己的手机也恢复了正常。近期类似周律师、杨医生遭遇的这类事情时有发生。包括前几天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地的电信、移动、联通的营业网点,要求外地身份证办理电话卡时提供工作证明或者无犯罪证明。 据专家介绍,今年8月份已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反诈#dou上热门话题 #dou+小助手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