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騎士2664月前
夏至:盛夏启幕,万物竞长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直射北回归线,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这是一年里白昼最长的日子,标志着盛夏的正式开始。 夏至的天文密码 在天文学上,夏至是太阳在天球上运行到距天赤道最北处的时刻 ,此时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对于地处北回归线地区的公众来说,还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有趣现象。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在正午时太阳最高,垂直物体的影子最短。尽管夏至时北半球白昼最长,但一年中最晚日落通常不在这天,这是因为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存在差异,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之间的差值叫均时差,其数值在一年中不断变化,导致夏至日当天通常不会出现最晚日落 。 物候与农事:生命的律动 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鹿角朝前生,属阳,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开始脱落;知了在枝头鼓翼而鸣,奏响夏日的乐章;喜阴的半夏在沼泽水田中出苗生长,展现生命的坚韧。 对于农民而言,夏至是农事最为繁忙的时节之一。此时,华北忙着晒冬小麦,东北的夏播接近尾声,高原牧區迎来畜牧旺季,南方水稻区则在抢插晚稻。“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农人们头顶烈日,在田间辛勤劳作,汗水滴落在土地里,播种下丰收的希望。 多彩的夏至习俗 1. 吃面尝新:“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许多地区由来已久的习俗。新麦刚刚登场,用新麦磨成的面粉制成面条,口感筋道,有着尝新的美好寓意。无论是北方清爽的凉拌面、热气腾腾的汤面,还是独具特色的打卤面,都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 。 2. 祭祀祖先:在古时,夏至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重要节日,有着拜神祭祖的传统习俗。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感恩先辈的庇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3. 消夏避伏:古代夏至有互赠扇子、香囊的习俗,寓意驱暑避瘟。女性还会互赠脂粉扇囊,称为“夏至礼”。天气炎热,民间还有“歇晌”习惯,午后避免劳作以防中暑 。 夏至的诗意与哲思 夏至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充满了诗意与哲思。唐代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描绘出一幅宁静美好的夏日图景。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写道:“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亭午息群物,独爱游方塘。”将“阳极而阴生”的时节变化娓娓道来 。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夏至:千年节气里的文化密码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较早确定的节气,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从天文角度,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古人称“日长至”“昼极长”。夏至的确定与古代天文观测紧密相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通过“土圭测影”确定夏至,正午时太阳影子最短,标志盛夏到来。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将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划分为24段,夏至作为太阳运行至黄经90°的节点,纳入二十四节气体系。秦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名称与天文规律,确立了夏至的科学定义。文化上,夏至被视为“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古人认为“夏至一阴生”,阳气达极盛后开始衰退,阴气滋生,这种“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成为夏至习俗与禁忌的底层逻辑。 民间传说丰富了夏至的文化内涵。女娲补天传说中,水神共工撞断不周山后天空漏雨,女娲于夏至日炼五色石补天,使夏日雨水渐歇,古人为纪念女娲在夏至日举行祭神仪式,祈求风调雨顺,此传说与《礼记·月令》中“夏至之日,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记载呼应,反映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江浙一带流传“夏至秤人”习俗起源于汉代,张良辅佐刘邦建汉后,于夏至日在村口设大秤为村民称重,寓意“夏日增重,健康度夏”,后演变为祝福孩童成长的仪式。北方“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据传与神农氏有关,神农发现夏至麦类成熟,教民磨麦做面,以新粮祭祀祖先,周代宫廷在夏至日举行“荐新麦”仪式,此传统延续至唐宋,形成“夏至尝新”的饮食文化。 夏至的民间风俗多样。饮食方面,北方有“夏至吃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吃面象征“顺应天时”,各地面食取“长长久久”之意。南方习俗丰富,苏州有“夏至馄饨冬至团”的说法,认为吃馄饨可“混沌开智”;浙江部分地区夏至吃粽子,寓意驱邪避瘟;岭南地区夏至饮“火麻仁茶”清热祛湿,湘赣一带流行吃苦瓜、苦菜,取“夏日吃苦,胜似进补”的养生理念。节庆仪式上,《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是古代祭地的日子,帝王率百官至地坛祭祀土地神,民间在家中设供桌,以新麦、瓜果祭拜祖先,称为“夏祭”。宋代宫廷夏至日赏赐百官“冰鉴”与冷饮,民间有“歇夏”习俗。趣味习俗中,江南地区用竹制大秤为孩童、老人称重,秤钩挂红绳,秤砣标吉祥数字,称重时唱民谣祝福;孩子们用熟鸡蛋互撞,蛋壳不破者为胜,寓意“夏日蛋壳硬,身体无病痛”。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