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论孔子思想之伟大与不可思议 一、黑夜中的一束光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铁器与战车碾碎了旧秩序,却迟迟未能孕育新文明。就在这片精神荒原上,一位身高九尺六寸、眼有“河目海口”的老人,携弟子周游列国,如执一灯而行于长夜。他自称“述而不作”,却以一己之思,为华夏文明奠定了两千五百年的价值底座。若无此灯,万古长夜或许至今未明。 二、不可思议之一:以“仁”点燃人性之火 “仁”字在甲骨文中本指“二人”,孔子却将其升华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绝对律令。“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爱并非墨家兼爱的等量齐观,亦非基督教的无条件宽恕,而是一种有差等的、推己及人的温度。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非之;子路拯溺而受牛,孔子是之。这种将道德从云端拉回人间的智慧,使“仁”不再是高悬的教条,而成为渗透于“乡饮酒礼”“祭如在”的日常呼吸。在“轴心时代”的所有文明突破中,唯有孔子将终极关怀落在了“人伦日用之常”,这份不可思议的平实,恰是其最伟大的深刻。 三、不可思议之二:以“礼”构建秩序之网 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哲人王的理性城邦时,孔子却在“觚不觚,觚哉”的叹息里,从一只酒器的形制中看见了文明的崩塌与重建。他将周礼去其繁缛而存其精神,把“礼”从贵族的徽章转化为普遍的伦理语法:君臣以义,父子以亲,夫妇以别,长幼以序,朋友以信。更惊人的是,他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在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中植入了“和而不同”的弹性。这种既承认差异又追求和谐的秩序观,使华夏文明避免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僵化与欧洲中世纪神权的绝对,成为一种“动态的平衡”。法国汉学家葛兰言惊叹:“孔子设计的不是制度,而是让制度得以呼吸的文明空气。” 四、不可思议之三:以“学”开启平等之门 在“学在官府”的时代,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将教育从王官手中解放出来。他收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其中子路是“卞之野人”,子张是“鲁之鄙家”,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好学”。这种打破血统与财富壁垒的教育革命,比柏拉图创办雅典学院早了近百年。更震撼的是,他宣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否定了先天决定的贵族优越论,为后世科举制奠定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明基因。当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追问“美德是否可教”时,孔子早已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身体力行给出了答案: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嘉佳2周前
《诗经·渐渐之石》 《诗经·渐渐之石》是《小雅》中的一首征役诗,通过描写行军途中的艰险与将士的辛劳,抒发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忧惧。以下是全文、译注及赏析: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遑朝矣。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遑他矣。 注释 渐渐(chán chán):同“巉巉”,山石高峻貌。 维其:犹“何其”,感叹之词。 劳:通“辽”,广阔遥远。 不遑朝矣:无暇等到天明,形容行军紧迫。 卒(cuì):通“崒”,险峻。 曷其没矣:何时才能走完。 不遑出矣:无暇脱离险境。 有豕白蹢:白蹄的猪,古人以为天象之兆。 烝涉波:群猪涉水,预示大雨(《史记·天官书》载“豕涉河,大雨”)。 月离于毕:月亮经过毕星,天象主雨(离,通“丽”,附着)。 俾滂沱:使得大雨倾盆。 不遑他矣:无暇顾及其他。 译文 嶙峋的山石,是如此高峻!山川遥远辽阔,跋涉多么艰辛!将士们向东征伐,日夜兼程无暇待天明。嶙峋的山石,是如此险陡!山川遥远无际,何时才能走到尽头?将士们向东征伐,深陷险境难脱身。白蹄的群猪,涉水渡河而行。月亮附着毕星,预示大雨将至。将士们向东征伐,再无余力顾念他事。 赏析 主题与情感:诗歌以征夫视角描绘行军艰险,表达对战争的疲惫与无奈。三章层层递进,从“不遑朝”到“不遑出”,再到“不遑他”,凸显困境加深,归期渺茫的绝望。 艺术手法: 起兴象征:以险峻山石起兴,暗喻征途坎坷;豕涉波、月离毕等天象,烘托暴雨将至的压抑氛围,暗示命运难测。 重章叠句:章法复沓中略有变化,强化劳苦无期的沉痛感。 细节描写:白蹢豕、毕星等意象融合民间天文观念,增添神秘与紧迫感。 历史背景:此诗可能反映周代东南战事(如对抗淮夷)。《毛诗序》言:“戎狄叛之,荆舒不至。”将士长年远征,疲于奔命,诗中滂沱大雨既是现实困境,亦隐喻时代动荡。 后世评价 朱熹《诗集传》:“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 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明快中寓悲凉,险阻处见真情,乃征役诗之典范。” 这首诗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征夫的血泪,其情感穿透千年,仍能引发对战争与苦难的深思。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5: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0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8: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金太阳1周前
论语·和家言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白话释文: 《论语》,家庭相处之道 孔子和弟子们聊起家庭和睦,核心就讲两件事: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这是家里和睦的根本。 孔子说,现在有人觉得孝就是能养活父母。可家里的狗马也能喂饱,要是对父母没有真心的敬重,那和喂牲口有啥区别?而且孝顺最难的是啥?是始终摆着好脸色。就算帮父母干活、给他们好吃的,要是一脸不耐烦,那也算不上真孝。 要是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做子女的得委婉地劝。就算劝了没用,也得照样恭敬,不能耍脾气、记恨他们。平时呢,得记着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他们长寿开心,一方面又怕岁月过得太快,能尽孝的日子越来越少。要是父母还在世,尽量别远走他乡;实在要出门,也得说清去哪儿、啥时候回,别让他们瞎担心。 对兄弟姊妹也一样,要和和气气的。孔子说,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督促、指出缺点,但兄弟之间就得和睦相处。 说到底,家庭和睦不是一方的事儿。做父母的得有父母的样子,慈爱担当;做子女的得有子女的本分,恭敬孝顺。大家都守着这份心意,家里自然就和和美美了。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