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40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97
你的边界,才是关系里的“规矩” 人民日报说:“边界感是最高级的尊重”。 身边总有人把“随和”当标签,可越随和,越有人随意越界:打听隐私、指手画脚、转嫁责任。 为何善意换不来珍惜,因为没弄清一个关键: 你模糊的边界,只会让对方不守分寸;你守住底线,关系才有规矩。 真正舒服的关系从不是无底线妥协,而是学会用边界划清“可与不可”,让对方知道你的原则在哪。 1,无边界的随和,是麻烦的开始, 心理学里的“得寸进尺效应”说明:接受了小要求,就可能被迫接受更大的索取。认知水平低的人判断他人,不靠品德而看威胁性,宽容在他们眼里是好欺负,付出是理所应当。 你自己都不守护的空间,别人自然不会尊重。 这世上最真实的道理是:模糊的边界换不来亲近,只会招来无度的侵犯。 2,退让换不来尊重,人只对“有底线”的人客气, 边界感是相处的基础,你不立规矩,别人就会按自己的想法对你。 问题不在关系亲疏,而在你“不懂拒绝”的习惯。你有守护边界的勇气,对方才会对你有敬畏。学会制造“边界成本”。当对方越界时,一定要让他感受到明确的“行不通”: 1. 态度成本:用冷淡回应代替勉强迎合,让他察觉你的不悦。 2. 行动成本:按规则办事,要求他走流程、提供依据,不搞特殊化。 3. 沟通成本:重复强调立场,不被对方的道德绑架带偏。 尊重是给懂边界的人的,对于无度越界的人,你越退,他越进;你越敢立规矩,他越懂得收敛。 3,如何建立边界 立边界从不是要把关系搞僵,而是用理性方式守住自我,让关系更长久。 阿德勒说,边界感是保护自己生活方式的方式。 聪明的人从不用争吵维护边界,而是用温和且坚定的方式明确立场。 很多人不敢立边界,是怕冲突、怕被讨厌,可事实上,学会说“不”反而会提高你在他人眼中的地位。 敢于拒绝的人,反而更受尊重,这就是人性的真相。 巴菲特说:“超级成功人士懂得对绝大多数事情说‘不’”。 你可以善良,但善良要有锋芒;你可以随和,但随和要有边界。 学会用边界立规矩,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对自己负责,也对关系负责。 好的关系从来都是“熟不逾矩”,你的边界有多清晰,别人对你的尊重就有多真切。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一只 鱼1周前
最近网上很火的两篇文章《主体性何以缺失:研究生“无研究无生活”现实困境探索》、《模糊的边界:高校研究生何以既无研究也无生活》,看完深深叹了口气。今天张老师下课和我们一起聊了近半个小时,大致是关于博士期间的一些心得体会。难、苦,两个字概括总结了所有的心酸与无奈,卷文章,扎进实验室不见天日,坐在工位上一坐就是一天,出不出成果不知道,生活是全无的。 早上同学开车,我们几个一起去听报告,回来的路上,车上有人提议能不能开车绕学校转一圈,秋天树叶快落完了,也没有欣赏,大家也都感同身受的支持,出不去,更没有时间出去。 车上大家除了聊了关于报告的一些学术探讨以及自己最近的研究设想外,无论怎么样开始话题均会以困难与焦虑去结束所有话题。雁塔图书馆那里有很多很高郁郁葱葱的大树,姐说她每天走到那个周围,就幻想自己走到了森林里,自己出来旅游了,大家都苦笑起来。我附和道,取快递的银杏路也是我顺带的旅游景点。 走过这段经历的人能感同身受其中有多少无奈和煎熬,姐说这个事情不结束就要一直在这个状态中,接受这个常态的焦虑。 我们报团取暖,只剩下对学术研究的渴望,环境纯粹,一切都变的简单起来,眼神都清澈了不少。每天出现情绪,消化、复盘、理解,不断失衡,再找回平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重构,反正很疼,我走过这一切会不会以后都波澜不惊?#日常vlog #读博日记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修行:一场从观己到渡人的生命觉醒 修行的起点,从不是焚香诵经的仪式感,而是遇事时先收回指向他人的手指——脾气暴躁,是自身准备不足的慌张;总被伤害,是边界模糊的纵容;轻易委屈,是渴求认同的脆弱;看不惯他人,实则是照见了自己未接纳的影子。当你第一次把审视的刀刃从别人身上挪开,转向内心的褶皱,修行便有了真正的开端。 很多人误以为修行是磨平棱角、变得温顺,实则不然。修行的第一层,是坦诚看见自己的动物性:占有欲如藤蔓攀附,嫉妒心似毒刺暗藏,虚荣与自恋织就迷雾,怯弱在暗处蛰伏。这些从不是“恶”,而是人性如实的样貌。你越看清这些,越不会陷入自我标榜的傲慢;越知晓自己可能犯下的傻事,越不会轻贱他人的狼狈。直到某一刻突然通透:那些曾让你愤怒、厌恶的人,不过是你过往的倒影,或是你压抑的欲望本身。此时,对世界的轻蔑悄然消散,不狂不怒,不躲不逃,这便是修行的第二层——明白。 当你彻底看清自己,理解他人便成了自然的馈赠。你不再轻易动怒,不是脾气变好了,而是学会了看穿表象:一个人的坏脾气,是生活重压下的撑不住;一份冷漠,是怕再次失望的自我保护;一身强势,是荆棘路上磨出的硬壳;一味讨好,是缺爱到骨子里的求生本能。你终于懂得,众生皆带着伤痕行走,于是说话变慢,脾气变轻,看法变稳。不再急着给建议,也不再忙着反驳,因为你深知,人不改变是因痛得不够,事行不通是因缘分未到。这份懂得,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修行沉淀出的慈悲。 修行的终点,从不是超脱红尘、一尘不染,而是带着清醒重新走进人群。看见他人迷路,不批评而指引;目睹他人痛苦,不责怪而接纳。修行从不是“成佛”,而是终于有能力不把自身情绪投射给世界。你用何种方式帮人,便用何种方式修己,帮人止苦一寸,便是实实在在的功德。 真正的修行,从不在深山古刹,而在人间烟火的“份内事”里:经营家庭、做好工作、照顾亲人、善待他人,皆是修行。你既有温柔待人的柔软,也有保护自己的力量,便是最扎实的修行。最终,你把自己修得足够温暖,让遇见的人因你的存在少一分苦涩,多一分光亮——这,便是修行的大道。 #修行 #陪伴是最大的幸福 #和老妈的日常 #百善孝为先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