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2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学佛必须明确两个概念,佛佗不是神明,僧人不是圣人。 1. 佛陀不是神明 核心:佛陀是“觉悟者”,而非“创世神”或“主宰神”。 · “佛陀”的本意: “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悟者”、“智者”。他不是一个凭空存在、无所不能的神灵,而是一个历史人物——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他通过自身的修行和探索,最终在菩提树下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达到了彻底的觉悟。 · 他不是世界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佛教不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创造并主宰世界。佛陀发现了宇宙的真理(缘起法、因果律),并将这个真理揭示给众生。他不能改变业力,也不能“赐予”你解脱。他是一位导师,一位指路人。 · “佛是已醒的人,人是未醒的佛”: 这句广为流传的禅语点明了关键。佛陀和我们凡夫在本质上并无不同,都具有“佛性”(觉悟的潜能)。区别在于,他已经从无明、烦恼的睡梦中醒来,而我们还在沉睡。所以,学佛不是去崇拜一个外在的神,而是学习佛陀的教导和方法,开发自身本具的佛性,最终自己也成为觉悟者。 2. 僧人不是圣人 核心:僧人是“修行者”,而非“完美无缺的完人”。 · “僧伽”的本意: “僧”是梵文Sangha(僧伽)的简称,意为“和合众”,指依照佛陀教法修行的出家团体。出家是一种职业选择,是为了全身心投入修行和弘扬佛法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学佛者 1. 向内求,而非向外求: 真正的力量在自己心中。佛陀指路,但路要自己走。不要将解脱的希望寄托于对外在神明的祈求,而应致力于内心的转变和智慧的开发。 2. 重实质,而非重形式: 学佛的核心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盲目崇拜某个偶像或个人。应以法为准绳,保持理性的判断。 明确了这两点,学佛之路就会更加清晰、稳健,能够避免陷入迷信和个人崇拜的误区,真正走上一条智慧、觉醒的道路。随喜您能有如此清晰的认识!@DOU+小助手 #诗意人生 #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人生修行 #佛心禅悟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山川行6天前
#学佛一定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第一佛陀不是神明,第二僧人不是圣人,把佛陀当做神明跪拜,把僧人当做圣人看待,最后收获的一定只有失望,金刚经里有句话说的很明白,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搞偶像崇拜,佛陀不是用来求保佑的神仙,而是一位心灵导师,僧人也是普通人,只不过是选择了出家修行的道路,他们也会有烦恼和习气,只不过在努力修行罢了,很多人学佛走偏了,就是因为没明白这个道理,你看到别人学佛受益了,就以为他是靠拜佛得到了护佑,但其实真正的事实呢一定是因为他内心的转变,别人看起来顺利,是因为他把佛法的智慧会运用到了生活之中,而佛法的力量不在神通感应,而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你只看到他每天烧香拜佛,却不知道他每天都在修正自己的言行,你只羡慕他诸事顺遂,却看不到他,遇事时保持着平和心态,于是你也学着和他一样烧香拜佛,可拜完之后你却没有像他一样改变自己的贪嗔痴念,这样怎么可能真正受益呢?佛陀教导我们的是因果法则是种善因得善果,不是靠烧香磕头就能改变命运,真正的学佛是要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言行,培养正知正见,与其迷信外在的加持,不如踏踏实实修心养性,佛陀最伟大的地方不是能赐予我们什么,而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觉悟的道路,僧人最可贵的品质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愿意放下世俗去追求真理,学佛不是要找一个依靠,而是要找到自己本质的智慧,明白了这些,你才能真正走进佛法的大门,获得真实的受益。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37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56: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