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小优20304月前
中国历史:《汉字是谁创造的?》 在上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和其他动物一样是没有语言的,彼此之间只能用手和肢体动作来进行交流。人类最早的语言是“咦”、“呀”、“哇”、“哈”等单音叹词,后来逐渐发展为双音词,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和发展,直到有巢氏时代的后期(距今约10万年),人类才有了初级的语言。 到了燧人氏时代,人类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语言。但是文字却还没有出现,所以当时只能通过摆放石块,并以石块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的不同,来表示不同的事物。 “堆石记事”的方法既麻烦又不便管理,还很容易遭到破坏。后来燧人氏部落的织女发明了搓绳技术,随即发明了“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面打结记事。古书记载:“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即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也分里外,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 后来,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织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一类事物由一种颜色代表,使记事更加清楚。“结绳记事”比“堆石记事”更方便,也更易于保存,因而逐渐取代了“堆石记事”。 燧人氏晚期(约公元前1万年),人们发明了最早的“符号文字”。它是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发明的,最初主要由“圆圈”、“三角”、“星号”三个符号构成,当时有人嫌结绳记事麻烦,便把结绳记事的“结”用符号刻在石头上,大结用圆圈来表示,小节用三角来表示,重叠结用米字来表示。后来人们发现用这种方法比结绳记事更好,不仅避免了结绳记事容易被烧毁和腐烂等不利因素,还可以永久性保存。于是“符号刻记“又逐渐取代了“结绳记事”,并且还陆续发明了数十种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事物,这种符号就是我国远古时代最初的文字。 尽管符号文字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但由于它属于密码性质的文字,只能在少数人中流传,局外人根本无法破译,所以并没有得到规模普及。 于是图画文字便在民间发明了,用简单的画面来表现某一具体的事物,如画一个山形图案代表“山”,画几个水波代表“水”,画一个圆形代表“太阳”,画半个圆代表“月亮”等等。由于这种文字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记忆就能掌握,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深受大众欢迎。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历史悠久,据说是仓颉创造的。仓颉生于炎帝神农氏政权帝承26年,也就是公元前4666年,其父系为伏羲氏,母系为史皇氏。
00:00 / 07: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档案带你品衡阳|第三集:神农创耒的“种田黑科技” 话说,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每天都在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就在这时,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 “大神” 登场了,他就是炎帝神农氏!这位与燧人、伏羲并称 “三皇” 的人文始祖,不仅以百草济世,被奉为中国医药学之创始者,更用一柄耒耜叩开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大门。 翻开《档案带你品衡阳》,得知衡阳这片热土曾是神农的 “创业孵化园”。这里光热充足,寒暑得宜,孕育了最早的农耕火种。那时的先民靠采集野果、狩猎为生,饱一顿饥一顿是常有的事,疾病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神农踏遍衡山密林,一日遇七十二毒仍不退缩,《神农本草经》里每一味药草,都浸透着他 “以命换医” 的赤诚。 解决了治病的问题,吃饭的事儿也得好好安排。神农将目光投向板结的土地。先民们徒手刨土、石块铲地,汗水浸透衣襟却难填饥腹。某天,神农在衡山脚下看到有汉子撬石头抓螃蟹,突然灵光一闪:“用木棍撬土,肯定比用手抠效率高啊!” 一试之下,果然有效!这时,他又看到螃蟹用 “双钳挖洞” 的绝技,茅塞顿开,当即决定:“给木棍装上蟹钳头!” 原始耒耜就此诞生:木棍为柄,石片做刃,新石器时代的 “农具革命” 轰然启幕。量产时木棍形态不一的难题,也受湿木在大火烘烤下自然弯曲的启发,神农首创 “揉木为耒” 工艺,边烤边掰出标准化曲柄,六尺六寸的黄金比例,让劳作的汉子们真切感受到 “人体工学” 的精妙。这柄凝聚自然智慧的农具,成了上古最硬核的 “黑科技”。 耒的出现,让农耕效率倍增,催生出明确的劳动分工,当先民们告别迁徙,在田垄间播下第一粒种子时,文明的基因已悄然重组,更让医学在定居生活中蓬勃发展 ——《黄帝内经》记载的神农时期医学成就,正是农耕文明滋养的硕果。 解说:“利惠天下” 的神农精神,在时光长河中从未褪色。如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欢腾,现代农业机械的轰鸣,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迁,都是这柄古老耒耜续写的篇章。 从揉木为耒到智能农耕,变的是工具的形态,不变的是中华民族 “敬天爱人、革故鼎新” 的初心。当下,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更要发扬神农创耒的精神,努力让农村变得更加美好,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新的辉煌! 游客:“我们来农耕文化博物馆打卡了——神农在这发明了‘耒’,耒阳地名就这样来的!现在我们耒阳人走到哪都骄傲:因为农耕文明的根在这里。”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