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对比衬托,突出牡丹之美 诗的前两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诗人将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与牡丹进行对比。芍药虽然妖娆艳丽,但缺乏骨格;芙蕖虽然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通过对这两种花的贬低,突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是花中的最美者,为牡丹的出场做了有力的铺垫。 直抒胸臆,赞美牡丹姿韵 第三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诗人直抒胸臆,用“唯有”一词强调只有牡丹才配得上“真国色”的称号,表达了对牡丹的偏爱与赞美。“国色”一词,原指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形容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将牡丹比作花中的“美人”,形象地展现了牡丹的倾国之姿。 侧面烘托,展现牡丹魅力 最后一句“花开时节动京城”,从侧面烘托出牡丹的魅力。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牡丹的色香,而是通过描写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生动地表现了牡丹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动”字用得极为巧妙,让人仿佛看到了京城中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场面,突出了牡丹盛开时的轰动效应,也进一步强调了牡丹的国色天香。 托物言志,蕴含审美思想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赞颂牡丹,实际上也蕴含着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通过对三种名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不同花卉特点的认识和评价。同时,以牡丹自比或比人,暗示了诗人对高尚品格和卓越风姿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每天一首古诗词#国学文化#牡丹#诗词#古诗词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凌云木6月前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大唐诗人中,刘禹锡一定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少年成名,二十中进士,三十岁位极人臣。后半生却一贬再贬,更两度因桃花诗被赶出京城,一贬就是二十余年。同年而生的白居易,几番贬谪在江州大叹“同是天涯沦落人”,而刘禹锡却在江渚之上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巨大的反差没有催生出一个悲天悯人的诗人,反而使他蜕变成一个达天知命笑看人生的“诗豪”!确实,人生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刘禹锡出身江南小吏之家,自幼聪颖过人,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高中进士,与柳宗元并称“双璧”。他意气风发,自诩“中山靖王之后”,写下《赏牡丹》。  相比孟郊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有过之而无不及。长安城的牡丹,恰似他的年少风华——绚烂、张扬,引得权贵竞相结交。三十岁官至监察御史,位列中枢,彼时的他以为人生尽是坦途。得意时人生处处皆风景,每一朵花开皆可“动京城”。彼时他豪情万丈,心中满满是平叛治国安天下,誓要恢复唐王朝的兴盛。却低估了藩镇与宦官手中的权力,未做长远打算,为以后的贬谪埋下了伏笔。公元805年,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发起“永贞革新”,意图削藩镇、抑宦官,重振大唐。然而,这场变法仅持续百余日便宣告失败。顺宗退位,宪宗登基,八位核心成员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我们行走在人世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心若受力,总是执着于那些伤害,那我们便永远无法挣脱枷锁。要学会心不受力,轻装上阵,以平和、淡然的心态去拥抱生活,去欣赏沿途的风景。 #每天学习一点点 #古诗词
00:00 / 07: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