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为何仅凭寥寥数语,就能触动无数人的思乡之弦?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语文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绝句。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①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②注释 ⑴萧萧:风声。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⑸篱落:篱笆。 ③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④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情思婉转的小诗。 ⑤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2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约公元1194年前后在世),字嗣宗,号靖逸。他属于“江湖诗派”,诗风以清新自然、平易流畅见长,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场景和情感。他最著名的诗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展现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生机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叶绍翁漂泊他乡的某个秋夜。具体地点和时间已不可考,但背景非常清晰:诗人身处异乡,羁旅途中或客居在外。秋夜的寂寥和萧瑟触发了他的思乡怀亲之情(“客情”)。在难以入眠的夜晚,他起身书写(“夜书”),记录下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感。 赏析: 1. 秋声触情,羁旅之思:首句以“萧萧梧叶”的声响和“寒声”点明深秋时节,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这秋声不是客观描写,而是“送”入耳中,直击心灵,自然引出了第二句漂泊游子(“客”)的思乡愁绪(“动客情”)。秋风、落叶、寒意,共同构成了触发离愁的典型意象。 2. 巧转视角,以乐衬哀:后两句笔锋巧妙一转,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远处篱笆旁一点微弱的灯火。凭借生活经验,他判断出那是孩童在深夜兴致勃勃地“挑促织”(捉蟋蟀)。这个充满童真和生活气息的温暖场景,与诗人自身的孤寂清冷形成强烈对比。 3. 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没有直接倾诉思乡之苦,而是通过描绘儿童无忧无虑的游戏场景。这灯下的欢声笑语(虽未明写,却可想见)反而更深地反衬出诗人客居的孤独、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逝去童年或天伦之乐的追忆。篱落深处的“一灯明”是画面亮点,也是情感反差的焦点。 4. 语言平实,意境深远:全诗语言简洁朴素,近乎白描(如“萧萧”、“知有”、“一灯明”),却通过秋声、客情、童趣、灯火的意象组合,营造出深沉感人的意境。以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以他人之乐衬自身之哀,手法含蓄隽永,余味悠长。 总结: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是一首典型的羁旅思乡诗。它通过秋夜萧瑟之声触发客愁,再以远处儿童捉蟋蟀的温暖场景进行巧妙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将游子深沉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而动人,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古诗词 #古诗词鉴赏#小学古诗词 #三年级上册 #亲子教育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诗词录:《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赏析 夜灯孤影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南宋中期秋夜,钱塘江畔的驿馆里,38岁的叶绍翁突然从竹席上坐起。他伸手去够屏风上挂着的官袍,指尖触到冰凉的铜纽扣。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极了20年前在永嘉书院,老师叶氏握着他手腕批注《礼记》时,毛笔划过纸面的声响。 案头的诗稿被江风卷得哗哗作响,墨迹未干的句子在月光下翻飞。这位刚卸任桐庐县尉的文人,盯着纸上“萧萧梧叶送寒声”几个字,忽然听见风里混着30年前的童谣——那时叶氏总在秋夜教他辨认虫鸣。“促织名懒妇”的批注还留在《礼记》边角,此刻的梧桐声却像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南朝何逊的“夜雨滴空阶”,范成大的“卧闻梧叶飘满庭”,竟都在这声里重叠。 他提笔写下“江上秋风动客情”,笔尖突然顿住。三年前在苏州,他见过退休宰相史弥远的家仆捧着金盘送谢宴请柬,也见过太湖渔夫在寒风里撒网。这阵秋风,在姜夔词里是“念桥边红药”的惆怅,在陆游诗中化作“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壮烈,此刻却成了漂泊者的共同语言。 他摸了摸腰间磨损的鱼袋,突然撕碎了原本悲秋的套路。“知有儿童挑促织”落笔时,他眼前闪过临安街巷的热闹——《武林旧事》里记载,连理宗皇帝都偷偷命太监采买“青麻头”蟋蟀。可他偏要把这市井游戏写进诗里,就像后来关汉卿让贩夫走卒唱破历史。当童趣撞进书斋,庙堂的庄重突然变得可笑。 最后一句“夜深篱落一灯明”写完,他盯着那盏摇曳的灯火。这光晕里,有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也藏着二百年后《琵琶记》里“登岸梦回”的舞台光。穿透竹篱的瞬间,玩蟋蟀的孩子、写诗的文人、读诗的后人,三个时空叠在了一起。 八百年后的秋夜,地铁屏幕亮起这首小诗:有人想起童年捉蟋蟀的草丛,有人看到便利店彻夜的荧光。但当秋风翻动午夜时,所有时代的异乡人,都听见了那声跨越时空的孤独。 #夜书所见#叶绍翁 #古诗词赏析#古诗词 #诗词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热门话题 #精彩片段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见长,善用白描手法捕捉生活细节,意境清新)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与词语解释 1. 萧萧梧叶送寒声 - 翻译:瑟瑟的梧桐叶,随风飘落,送来阵阵寒意。 - 词语解释:萧萧(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梧叶(梧桐树的叶子,秋日落叶常象征萧瑟)。 2.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翻译:江面上吹来的秋风,触动了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 词语解释:客情(指游子的思乡情、漂泊的愁绪);动(触动、引发)。 3. 知有儿童挑促织 - 翻译:猜想那篱笆边,该有孩童在拨弄蟋蟀(斗蛐蛐)。 - 词语解释:挑(用细棍等拨弄、逗引);促织(即蟋蟀,古人称其为“促织”,因秋日鸣叫似催促纺织而得名)。 4. 夜深篱落一灯明 - 翻译:深夜里,篱笆旁亮起一盏灯火,(正是孩童玩耍的地方)。 - 词语解释:篱落(篱笆,乡村常见的院落围栏,代指乡村人家);夜深(点明时间,强化静谧与孤寂感)。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思乡”为核心,用“以景衬情、以乐衬哀”的手法,将游子的孤寂写得细腻动人。 前两句“萧萧梧叶”“江上秋风”,以秋日萧瑟之景起笔,“寒声”“动客情”直接点出秋风引发的思乡愁绪,奠定悲凉基调;后两句笔锋一转,聚焦“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的温暖场景——孩童的天真嬉戏、灯下的温馨画面,与游子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看似写乐景,实则更反衬出诗人漂泊无依的孤寂,让思乡之情更显深沉。全诗仅28字,从听觉(梧叶声)、视觉(秋风、灯火)、触觉(寒)多角度切入,细节生动,余味悠长。谢谢收看,欢迎点击收藏!乙巳九月十四,墨咩佛子人。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