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火烧圆: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屈辱事件之一,发生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英法联军纵火焚毁。这一事件不仅造成了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 1. 历史背景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历经康雍乾三朝扩建,集江南园林精华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藏有书画、典籍、青铜器等无数珍宝,被誉为“万园之园” 。作为清朝皇帝的理政与居住之所,它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皇权象征。 2. 直接导火索 1860年9月,清朝在通州谈判中扣押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一行39人,其中21人死于狱中。尽管俘虏未被关押在圆明园,但英军统帅额尔金以此为借口,宣称要“惩罚清朝皇帝” 。 3. 劫掠与焚毁 - 抢劫:10月6日法军率先攻入圆明园,士兵们哄抢珍宝,甚至用棍棒砸毁无法带走的文物。英军随后加入,将园内财物洗劫一空 。 - 纵火:10月18日,英军3500人奉命纵火,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及周边清漪园、静明园等皇家园林化为灰烬。大火持续三日,浓烟遮蔽北京城,“白天宛如日食” 。 二、历史细节与争议 1. 英法联军的分歧 法军司令蒙托邦反对焚烧,称此举“与文明国度不相称”,但英军坚持执行。最终,英军单独完成纵火,法军仅参与抢劫 。 2. 文物损失的争议 关于文物数量,有学者估算约150万件被掠夺,也有观点认为实际流失可能超过100万件,但因缺乏《陈设清录》等官方记录,具体数字难以精确。目前全球47国博物馆中仅存约164万件中国流失文物,其中圆明园文物多散落于英法私人藏家手中 。 3. 后续破坏 圆明园在近代历经“四劫”:1860年“火劫”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引发“木劫”(木材被盗卖),民国时期军阀官僚掀起“石劫”(石料被拆运),新中国成立前又遭“土劫”(山形水系被破坏) 。 三、影响 - 文明浩劫:园内建筑技艺、园林设计失传,孤本典籍、艺术珍品永难复得。雨果曾痛斥英法为“两个强盗”,称圆明园的毁灭是“亚洲文明的一声叹息” 。 -火烧圆明园是一场由殖民野心引发的文明悲剧,其创伤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从废墟到遗址公园,从文物追索到数字复原,这一事件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中觉醒、在苦难中奋进的历程。正如伯纳·布立赛在《1860:圆明园大劫难》中所言:“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但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历史已成灰烬,但深处尚有余温! 下面请重温小学五年级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 #西洋楼 #大水法 #海晏堂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4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