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育儿知识 #亲子教育#早教动画 #拔萝卜儿歌 《拔萝卜》是一首充满互动性和重复性的经典儿歌,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能力调整互动方式: 👶1. 0-1.5岁:感官探索与肢体模仿 核心目标:通过声音、动作建立对儿歌的熟悉感,激发参与欲。 互动方式: 声音引导:家长边唱边用夸张的语气模仿“嘿呦嘿呦”的发力声,或模仿萝卜、老爷爷、老奶奶的角色语气,吸引孩子倾听。 肢体触摸:抱着孩子时,边唱边轻轻晃动身体模拟“拔萝卜”的动作,或让孩子触摸家长的手、衣角,感受“拉”的力量感。 道具辅助:用毛绒玩具当“萝卜”,家长握着孩子的手一起“拔”,嘴里同步唱儿歌,强化“动作-声音”的关联。 👧🏻2. 1.5-3岁:动作参与与简单角色扮演 核心目标:鼓励孩子主动模仿动作,理解“合作拔萝卜”的情节,积累社交体验。 互动方式: 动作模仿:家长先做“弯腰拔萝卜”“拉绳子”的夸张动作,引导孩子跟着学,比如让孩子抓住家长的衣角,一起喊“嘿呦”向前拉。 分配角色:用玩偶或家人扮演“老爷爷、老奶奶、小花狗”,让孩子当“拔萝卜的人”,家长旁白或唱对应角色的部分,比如孩子拔不动时,家长拿起“小花狗”玩偶说“我来帮忙啦”,让孩子理解“人多力量大”。 加入情节变化:故意让“萝卜”很难拔,夸张地说“哎呀,拔不动怎么办呀?”引导孩子说出“再叫人来”,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和表达。 🙋3-6岁:深度角色扮演与创意延伸 核心目标:通过复杂角色扮演发展语言、社交能力,鼓励想象和创造。 互动方式: 完整角色扮演:全家人分工扮演“老爷爷、老奶奶、小姑娘、小狗、小猫”等角色,每人负责自己的台词和动作(比如小狗“汪汪叫着来帮忙”),让孩子主导情节,比如问孩子“接下来该叫谁来呢?” 加入创意情节:引导孩子改编故事,比如“拔出来的萝卜太大了,怎么运回家呀?”“萝卜拔出来后,大家一起做了什么?”鼓励孩子用语言或动作表达想法,比如“用小推车运”“做成萝卜汤”。 结合生活认知:拔完“萝卜”后,和孩子讨论“萝卜可以怎么吃”,把儿歌和生活知识结合,让互动更有意义。 👉🏻通用小贴士: 及时回应与鼓励:无论孩子做得好不好,都用“你刚才拉得好用力呀!”等语言肯定,保护参与热情。 跟随孩子的节奏:如果孩子对某个环节特别感兴趣,就多重复该部分,不必强求完整流程。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哈佛/MIT/普林斯顿大满贯!潘博士的学霸养成秘诀曝光 ##MIT ##AI ##浙江大学 ##带娃#教育 ##规划 🔍 因材施教:发现孩子的独特性 我儿子有ADHD(多动症),确诊后我们发现: 他很难专注重复性任务(比如做数学题20分钟就难以集中) 但表演艺术能激发他全部潜力——在纽约大学演主角时,能背3000句台词连演3小时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不是削足适履,而是帮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舞台。 🌱 尊重成长规律:不抢跑的童年 我从不让孩子小时候背唐诗宋词或做抽象数学题,因为: 五六岁的孩子对抽象概念理解有限,强行灌输会破坏学习兴趣 童年核心任务是玩要:周末我固定陪孩子4-8小时,徒步、游泳、拥抱自然 体能训练比早教更重要——孩子初中就进了上海美国学校游泳队 💡 阶段性培养重点 阶段核心任务我的做法幼儿期培养习惯和体能每周户外活动,不提前学抽象知识中学期情绪管理和社交疏导青春期情绪,避免抑郁或易怒倾向高中期精准抓重点不盲目刷AP课(我女儿一门AP都没上) ❌ 拒绝过度内卷 听说有孩子修18门AP课,这完全是overcook(过度烹饪)!我女儿没上任何AP课,依然被顶尖大学录取,关键是找准节奏而非盲目堆量。 🌟 父亲的陪伴角色 不缺席的参与:很多孩子不知道父亲具体工作,我从小带孩子到公司,让他们了解我的产品 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日常交流传递价值观,比说教更有效 💎 核心教育理念 教育是科学,不是凭感觉。父母需要学习成长规律,比如: ADHD孩子更需要发挥优势而非补短板 高中阶段时间管理比刷题更重要 情绪健康是学业成功的基石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6: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