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87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日本“畏威而不怀德”,今日中国当如何应对? 左宗棠的论断穿越时空,依然精准刻画着日本的民族性格:“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 近日,日本政客高市早苗在特朗普面前的表现引发热议。她那副“少女怀春”般的谄媚姿态,正是日本民族性中“畏威而不怀德”的生动写照。 百年前,当我中华积弱之时,日本对华发动残暴的侵略战争,造成3500万中国军民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 百年后,中国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力远超日本,但日本人却并未表现出真正的“卑伏”。 --- 01 历史烙印:日本的“畏威”与“不怀德” 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矛盾特质,很早就被中国有识之士洞察。晚清名臣左宗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 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与日本的历史发展轨迹密不可分。 从公元4世纪起,日本就开始向朝鲜半岛扩张。公元720年完成的《日本书纪》中,不惜笔墨记述了日本出兵征伐新罗、迫使百济等国俯首称臣的“历史”。 尽管这些记述多为杜撰,却潜化为一种自豪的民族记忆。 1592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发兵十余万侵略朝鲜,并欲吞灭朝鲜后征服中国“四百州”。虽然最终失败,但与明军军事对抗未分伯仲的结果,反而助长了日本敢与大国一争高下的盲目自信。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将日本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日语中“责任”二字就写作“耻”。 这种文化心理,培育了整个日本民族对暴力的崇尚、对战争的狂热,已深深植根于大和民族的血脉。 02 实力错觉:日本对华观的扭曲演变 日本人的中国观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在唐朝走向衰落以后,日本于公元894年停止遣唐使的派遣。 第二次是在足利义满时代,1373年,明朝派遣使节团到京都,足利幕府与中国恢复外交。而1894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使日本人的中国观发生了第三次巨大变化,从此开始蔑视中国。 在日本人心目中,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中国形象。一种是对中国古老文明的憧憬和亲近感;另一种是近代以后不幸的日中关系史的消极形象。 这两种互不关联的对华观,至今仍在众多日本人中存在。 #日本#高市早苗#中日关系#强烈推荐 #抖加小助手
00:00 / 06: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01